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大自然在这里设好了窗口
我们打开它便通向欧洲
——普希金《青铜骑士》
普希金诗中的“这里”,指的是位于波罗的海之滨的彼得堡。1703年5月27日,彼得大帝开始在这里建筑要塞。第二年,他又把国都从莫斯科迁至彼得堡,从此打开了俄国通向欧洲的窗户。诗题的“青铜骑士”,就是皇宫广场(现称“十二月党人广场”)上的彼得大帝塑像。但普希金这首诗并不是歌颂彼得大帝的,其内涵要复杂得多。
彼得大帝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者。他开办西方式的大学,引进外资,建立工厂,发展贸易。但是彼得大帝最重要的历史成就还是把俄罗斯组织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他加强中央极权,实行人头税和征兵制,在此基础上缔造了正规的陆军和海军。1709年,彼得大帝的新军以决定性胜利打败世仇瑞典,结束了这场延续近一世纪的北方争霸之战,也保证了新都彼得堡的安全。挟胜利者之威望,1721年,贵族议院为他奉上“皇帝”(Emperor of All Russia) 尊号,国名也正式改为“俄罗斯帝国”。随后,不顾贵族的强烈反对,彼得大帝建立了帝国官衔制。军事、行政和法律三大部门各有十四级别,进入国家机关者,不论出身之贵贱,一律从最低级别做起,然后按功绩和年资逐级提升。
参观彼得堡的冬宫,看历代沙皇画像,可以发现一个有趣对比。彼得大帝之前,沙皇穿皮袍子,戴皮帽子,很象东方人;从彼得大帝开始,沙皇都穿西方将帅服,扎绶带,戴勋章,有如西欧皇室成员。从彼得大帝开始,曾经长期臣服于蒙古人金帐汗国、每每以“东方”(相对于欧洲)自居的俄罗斯,迈上了“脱亚入欧”的漫漫曲折路。
今年是彼得堡建城三百周年。出身彼得堡的俄国总统普京,拨款馈乡,重建辉煌,隆重庆祝。他还请来了四十多位国家元首助兴,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和中国国家主席。看来,这不单是庆祝一个城市的生日,更是庆祝俄国终于下定了“通向欧洲”的决心,尽管它的亚洲部分在领土面积上远大于欧洲部分。所谓“通向欧洲”,其实就是通向西方,与时俱进的进一步解释是首先要通向西方的龙头老大美国。
这在庆典之后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看得更清楚。于本月(2003年6月)2日和3日在法国埃维昂(Evian-les-Bains) 举行的这次G8峰会,在两件事上帮了美国的大忙。一是各国保证支持布什总统的中东路线图。布什把阿拉法特视作“准恐怖分子”,不愿与之打交道,他只和巴勒斯坦当局的新当选总理阿巴斯会谈。几个月前,俄国还称阿拉法特为巴勒斯坦人民不可替代的领袖,但是,至少在目前,普京支持布什的具体谈判步骤。
各国帮了美国大忙的第二件事,是保证支持美国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措施,包括在必要时动用现存国际架构之外的手段。他们要求北朝鲜和伊朗立即停止核武器的研究和制造,特别是要求北朝鲜“可见地、可验证地和不可逆转地”撤销一切发展核武器的计划。据《纽约时报》6月3日报导,俄国提出了谴责北朝鲜破坏无核协定的词句。
新华社6月3日发自埃维昂的电讯(记者梁贵、廖振云和严锋)中提到:“关于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文件,则坚持认为有些国家正在秘密发展核武器计划,并明确要求这些国家终止其核武计划。”新华社羞羞答答不愿明说的“有些国家”,其实就是满地球都知道的、G8公报里直指其名的北朝鲜和伊朗——这两国与伊拉克一起,被布什称为“邪恶轴心”。
我国民间,颇有一些自以为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布衣卿相、影子阁员,喜欢在网上谈论什么中俄结盟、共抗美国。但是,普京自2000年3月7日当选总统以来,似乎任何事情都挡不住他的“通向欧洲”的步伐。甚至在他只是叶尔钦“禅让”的临时代总统时,2000年初,普京就迫不及待地邀请北约秘书长罗伯逊(George Robertson)爵士访俄,打破了自上一年春天北约轰炸南斯拉夫以来的与西欧的冷淡关系。
从民族主义的角度看,这期间对俄国最“不利”的事情有两桩,一是美国退出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ABM,Antiballistic Missile Treaty);二是北约东扩,直至彼得堡肘腋之间的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关于ABM,在和江泽民同志签署了《中俄元首莫斯科联合声明》——内中第八节主要是“强调《反导条约》至关重要,是战略稳定的基石和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基础,赞成维护条约的现有形式”——仅仅两天之后,2001年7月18日,江泽民同志后脚还没有跨出俄境(他于7月15日至18日访问俄国),普京就在克里姆林宫的记者招待会上宣称俄国没有联合中国在这一问题上对抗美国的意图。反正俄国的6000枚核弹足够击破美国的任何有限防御,担心丧失“威慑”的是中国。同年12月13日,布什正式宣布,为了防范北朝鲜之类“流氓国家”的核袭击,美国退出限制研制反导弹的ABM。同时,美国也尊重俄国愿望,与之谈判继续大幅度削减核弹头的协议。这次布什参加彼得堡庆典时,顺便与普京签署了这一谈判的成果,即《俄美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根据该条约,至2012年底,两国将把各自的核弹头削减为1700枚至2200枚。ABM的梁子,就此揭过。现在俄国甚至在考虑与美国合作研制反弹道导弹。
关于北约东扩问题,去年(2002)11月21日,在布拉格举行的北约首脑会议决定,邀请拉爱沙尼亚、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七国加盟,最快在2004年就可以办完所有手续。这是北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充。对此结果,在去年2月份北约正式建议给俄国一个议事席位之后,普京也就默认了。毕竟,经历了9·11,如亨廷顿所预言的,北约正从面向东线的防卫组织转为面向南线,现在要警惕的是同样威胁着俄国的南方回教极端势力。而且这个席位,按字母顺序,插在葡萄牙和西班牙之间,看上去很象北约的正式成员。只要事关本国利益,俄罗斯大使就能坐,俄国还是很受尊重的。当然,北约仍然保留独立行动的权利。
当选总统三年之后,普京在俄国仍然享有70%以上的民调赞同率。而反对他的人,有很多是比普京更倾向西方的民主派。我们不妨假设,他的“通向欧洲”的政策,得到俄国人民的普遍支持。记得9·11之后,美国大报登载过世界各国民众哀悼遇难者的照片。美国驻莫斯科使馆墙外,鲜花之多,烛光之众,着实出人意料。这也反映了俄国民众的情绪吧。至少,在出口油价走高、为俄国带来连续五年的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普京比较容易获得民众的拥载。
而西方的回报是,在去年的加拿大落矶山峰会上,宣布俄国将成为G8的正式一员,因为俄国显示了“显著的经济和民主转变”。所以,在今年的埃维昂峰会上,普京不但象以前一样参加政治会谈,而且也开始全程参加经济会谈。俄国与西方七国(含日本)有了同等的发言权。
日本“脱亚入欧”,是拜美国原子弹之赐;而俄国“脱亚入欧”,却是一瘸一拐自己走来。从彼得大帝到普京总统,三百余年,步履何等艰辛。
彼得大帝临死前(1725年)所下的最后几道命令,其中之一是要求负责官员在他崩驾之时,保护彼得堡西方人的安全。他请西方人前来投资办厂和服务于某些政府部门的政策,仍然是如此有争议,潜在的反对势力仍然是如此强大。靠着近卫军团的忠诚,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得以接掌皇位。其后不久,他的孙子(彼得二世)却把皇室搬回莫斯科。不是后来德国血统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高举“通向欧洲”的令旗,彼得大帝的改革,真的可能人亡政息。他的青铜骑士像,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请一位法国雕塑家建造的。到了十九世纪,迷信旧贵族的“斯拉夫派”,迷信文盲农民的民粹主义者,“到民间去”运动失败之后转为迷信个人暗杀的“土地和自由”党(后来成为与布尔什维克先合作再对抗的社会革命党),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各种牌号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种种极端思潮,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上晃来荡去,带来无穷灾难。最弱的力量反是真正继承了彼得大帝改革精神的民主派人士和他们的政党立宪民主党。
当一个大国要改革时,很自然的,它会把世界上最强盛的大国作为参考标准——在十九世纪,这就是英国。但是,这个最强盛的国家,很可能恰恰就是后起大国拓展势力时的最大障碍。民主派希望建立一个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但是,英国这个海上霸王,却是陆上强龙俄国在对外扩张时的最大对手。当时的欧洲列强,同为帝制的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关系比较好;英国则与同样是比较民主的法国接近;英、法也常常支持俄罗斯的世仇土耳其,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沙皇俄国的一大国家目标是夺取从黑海进入地中海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保护南部的出海口。这两个海峡正是土耳其领土(至今仍是)。1856年,英、法、土耳其联军登陆克里米亚,击败俄军,沉重打击了俄国企图控制这两个海峡的野心。另外,在伊朗,在阿富汗,在中国,直到1905年的日俄战争,英国都是对抗俄国扩张的主要力量。向英国这一敌手学习的理性认识,在十九世纪俄国这一政治、文化相对落后的大国,很可能无法穿透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难以得到广泛认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暴民政治的滔天浊浪,把民主派改革的一点可怜成果,席卷而去。
如今普京重新接上彼得大帝“通向欧洲”的历史大道,在不再以美国为敌手的新形势下,俄国或许有机会真正融入一个民主繁荣的新欧洲。但是,普京在国内的改革(或者说无所改革),离开欧盟的标准仍是很远。
记得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说,唐代历史的一个大关节,是吐蕃的入侵,迫使正在经营东方的李唐王朝回过头去,对付逼近长安的威胁。虽然历史不能假设,却也不妨偶作奇想:如果某位高瞻远瞩的唐代君主,不再留恋祖宗庐墓之地,居然将国都迁到今日的上海,全力经营东方,则当代之中国,在世界上该是什么地位?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我们打开它便通向欧洲
——普希金《青铜骑士》
普希金诗中的“这里”,指的是位于波罗的海之滨的彼得堡。1703年5月27日,彼得大帝开始在这里建筑要塞。第二年,他又把国都从莫斯科迁至彼得堡,从此打开了俄国通向欧洲的窗户。诗题的“青铜骑士”,就是皇宫广场(现称“十二月党人广场”)上的彼得大帝塑像。但普希金这首诗并不是歌颂彼得大帝的,其内涵要复杂得多。
彼得大帝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者。他开办西方式的大学,引进外资,建立工厂,发展贸易。但是彼得大帝最重要的历史成就还是把俄罗斯组织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他加强中央极权,实行人头税和征兵制,在此基础上缔造了正规的陆军和海军。1709年,彼得大帝的新军以决定性胜利打败世仇瑞典,结束了这场延续近一世纪的北方争霸之战,也保证了新都彼得堡的安全。挟胜利者之威望,1721年,贵族议院为他奉上“皇帝”(Emperor of All Russia) 尊号,国名也正式改为“俄罗斯帝国”。随后,不顾贵族的强烈反对,彼得大帝建立了帝国官衔制。军事、行政和法律三大部门各有十四级别,进入国家机关者,不论出身之贵贱,一律从最低级别做起,然后按功绩和年资逐级提升。
参观彼得堡的冬宫,看历代沙皇画像,可以发现一个有趣对比。彼得大帝之前,沙皇穿皮袍子,戴皮帽子,很象东方人;从彼得大帝开始,沙皇都穿西方将帅服,扎绶带,戴勋章,有如西欧皇室成员。从彼得大帝开始,曾经长期臣服于蒙古人金帐汗国、每每以“东方”(相对于欧洲)自居的俄罗斯,迈上了“脱亚入欧”的漫漫曲折路。
今年是彼得堡建城三百周年。出身彼得堡的俄国总统普京,拨款馈乡,重建辉煌,隆重庆祝。他还请来了四十多位国家元首助兴,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和中国国家主席。看来,这不单是庆祝一个城市的生日,更是庆祝俄国终于下定了“通向欧洲”的决心,尽管它的亚洲部分在领土面积上远大于欧洲部分。所谓“通向欧洲”,其实就是通向西方,与时俱进的进一步解释是首先要通向西方的龙头老大美国。
这在庆典之后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看得更清楚。于本月(2003年6月)2日和3日在法国埃维昂(Evian-les-Bains) 举行的这次G8峰会,在两件事上帮了美国的大忙。一是各国保证支持布什总统的中东路线图。布什把阿拉法特视作“准恐怖分子”,不愿与之打交道,他只和巴勒斯坦当局的新当选总理阿巴斯会谈。几个月前,俄国还称阿拉法特为巴勒斯坦人民不可替代的领袖,但是,至少在目前,普京支持布什的具体谈判步骤。
各国帮了美国大忙的第二件事,是保证支持美国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措施,包括在必要时动用现存国际架构之外的手段。他们要求北朝鲜和伊朗立即停止核武器的研究和制造,特别是要求北朝鲜“可见地、可验证地和不可逆转地”撤销一切发展核武器的计划。据《纽约时报》6月3日报导,俄国提出了谴责北朝鲜破坏无核协定的词句。
新华社6月3日发自埃维昂的电讯(记者梁贵、廖振云和严锋)中提到:“关于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文件,则坚持认为有些国家正在秘密发展核武器计划,并明确要求这些国家终止其核武计划。”新华社羞羞答答不愿明说的“有些国家”,其实就是满地球都知道的、G8公报里直指其名的北朝鲜和伊朗——这两国与伊拉克一起,被布什称为“邪恶轴心”。
我国民间,颇有一些自以为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布衣卿相、影子阁员,喜欢在网上谈论什么中俄结盟、共抗美国。但是,普京自2000年3月7日当选总统以来,似乎任何事情都挡不住他的“通向欧洲”的步伐。甚至在他只是叶尔钦“禅让”的临时代总统时,2000年初,普京就迫不及待地邀请北约秘书长罗伯逊(George Robertson)爵士访俄,打破了自上一年春天北约轰炸南斯拉夫以来的与西欧的冷淡关系。
从民族主义的角度看,这期间对俄国最“不利”的事情有两桩,一是美国退出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ABM,Antiballistic Missile Treaty);二是北约东扩,直至彼得堡肘腋之间的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关于ABM,在和江泽民同志签署了《中俄元首莫斯科联合声明》——内中第八节主要是“强调《反导条约》至关重要,是战略稳定的基石和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基础,赞成维护条约的现有形式”——仅仅两天之后,2001年7月18日,江泽民同志后脚还没有跨出俄境(他于7月15日至18日访问俄国),普京就在克里姆林宫的记者招待会上宣称俄国没有联合中国在这一问题上对抗美国的意图。反正俄国的6000枚核弹足够击破美国的任何有限防御,担心丧失“威慑”的是中国。同年12月13日,布什正式宣布,为了防范北朝鲜之类“流氓国家”的核袭击,美国退出限制研制反导弹的ABM。同时,美国也尊重俄国愿望,与之谈判继续大幅度削减核弹头的协议。这次布什参加彼得堡庆典时,顺便与普京签署了这一谈判的成果,即《俄美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根据该条约,至2012年底,两国将把各自的核弹头削减为1700枚至2200枚。ABM的梁子,就此揭过。现在俄国甚至在考虑与美国合作研制反弹道导弹。
关于北约东扩问题,去年(2002)11月21日,在布拉格举行的北约首脑会议决定,邀请拉爱沙尼亚、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七国加盟,最快在2004年就可以办完所有手续。这是北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充。对此结果,在去年2月份北约正式建议给俄国一个议事席位之后,普京也就默认了。毕竟,经历了9·11,如亨廷顿所预言的,北约正从面向东线的防卫组织转为面向南线,现在要警惕的是同样威胁着俄国的南方回教极端势力。而且这个席位,按字母顺序,插在葡萄牙和西班牙之间,看上去很象北约的正式成员。只要事关本国利益,俄罗斯大使就能坐,俄国还是很受尊重的。当然,北约仍然保留独立行动的权利。
当选总统三年之后,普京在俄国仍然享有70%以上的民调赞同率。而反对他的人,有很多是比普京更倾向西方的民主派。我们不妨假设,他的“通向欧洲”的政策,得到俄国人民的普遍支持。记得9·11之后,美国大报登载过世界各国民众哀悼遇难者的照片。美国驻莫斯科使馆墙外,鲜花之多,烛光之众,着实出人意料。这也反映了俄国民众的情绪吧。至少,在出口油价走高、为俄国带来连续五年的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普京比较容易获得民众的拥载。
而西方的回报是,在去年的加拿大落矶山峰会上,宣布俄国将成为G8的正式一员,因为俄国显示了“显著的经济和民主转变”。所以,在今年的埃维昂峰会上,普京不但象以前一样参加政治会谈,而且也开始全程参加经济会谈。俄国与西方七国(含日本)有了同等的发言权。
日本“脱亚入欧”,是拜美国原子弹之赐;而俄国“脱亚入欧”,却是一瘸一拐自己走来。从彼得大帝到普京总统,三百余年,步履何等艰辛。
彼得大帝临死前(1725年)所下的最后几道命令,其中之一是要求负责官员在他崩驾之时,保护彼得堡西方人的安全。他请西方人前来投资办厂和服务于某些政府部门的政策,仍然是如此有争议,潜在的反对势力仍然是如此强大。靠着近卫军团的忠诚,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得以接掌皇位。其后不久,他的孙子(彼得二世)却把皇室搬回莫斯科。不是后来德国血统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高举“通向欧洲”的令旗,彼得大帝的改革,真的可能人亡政息。他的青铜骑士像,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请一位法国雕塑家建造的。到了十九世纪,迷信旧贵族的“斯拉夫派”,迷信文盲农民的民粹主义者,“到民间去”运动失败之后转为迷信个人暗杀的“土地和自由”党(后来成为与布尔什维克先合作再对抗的社会革命党),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各种牌号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种种极端思潮,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上晃来荡去,带来无穷灾难。最弱的力量反是真正继承了彼得大帝改革精神的民主派人士和他们的政党立宪民主党。
当一个大国要改革时,很自然的,它会把世界上最强盛的大国作为参考标准——在十九世纪,这就是英国。但是,这个最强盛的国家,很可能恰恰就是后起大国拓展势力时的最大障碍。民主派希望建立一个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但是,英国这个海上霸王,却是陆上强龙俄国在对外扩张时的最大对手。当时的欧洲列强,同为帝制的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关系比较好;英国则与同样是比较民主的法国接近;英、法也常常支持俄罗斯的世仇土耳其,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沙皇俄国的一大国家目标是夺取从黑海进入地中海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保护南部的出海口。这两个海峡正是土耳其领土(至今仍是)。1856年,英、法、土耳其联军登陆克里米亚,击败俄军,沉重打击了俄国企图控制这两个海峡的野心。另外,在伊朗,在阿富汗,在中国,直到1905年的日俄战争,英国都是对抗俄国扩张的主要力量。向英国这一敌手学习的理性认识,在十九世纪俄国这一政治、文化相对落后的大国,很可能无法穿透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难以得到广泛认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暴民政治的滔天浊浪,把民主派改革的一点可怜成果,席卷而去。
如今普京重新接上彼得大帝“通向欧洲”的历史大道,在不再以美国为敌手的新形势下,俄国或许有机会真正融入一个民主繁荣的新欧洲。但是,普京在国内的改革(或者说无所改革),离开欧盟的标准仍是很远。
记得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说,唐代历史的一个大关节,是吐蕃的入侵,迫使正在经营东方的李唐王朝回过头去,对付逼近长安的威胁。虽然历史不能假设,却也不妨偶作奇想:如果某位高瞻远瞩的唐代君主,不再留恋祖宗庐墓之地,居然将国都迁到今日的上海,全力经营东方,则当代之中国,在世界上该是什么地位?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