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落后或腐败,而是缺乏预见能力和战略指挥失当。中国不是败于海战而是败于陆战。甲午战争是中国有能力取胜的一场战争。 (chinesenewsnet.com)
目前,对战争失败原因有几种流行的解释,第一种是“落后就要挨打”。然而,从军事装备上看,北洋海军的战舰同日本海军的战舰各有所长,日本军舰的优势是机动灵活,火炮发射速度快;中国军舰的优势是坚固,装甲厚实,难以被击破。从经济上看,中国的岁入是日本的1.5倍,因此中国的经济实力更强;再从技术发展来看,中日两国自西方列强侵入之后,同时开始向西方学习,双方的起点是相同的。 (chinesenewsnet.com)
第二种解释是“制度问题”。持这一观点的人显然是以此事件推动中国进行制度改革。但是这些人的论证往往比较空洞,没有具体说明制度问题同军事失利之间的必然联系。俄罗斯实现了彻底的西式民主,而中国没有,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快于俄罗斯。这说明制度改革至少在短期内未必带来经济的发展。 (chinesenewsnet.com)
第三种解释是“腐败问题”。不少人指出,慈禧太后为了修皇家园林和为自己过生日,从海军军费中挪用了几千万两。这笔巨款足以把北洋海军建设成世界第一大舰队。这个事实表明,腐败是战争失败的一个因素,但是下面我们要说明,腐败并非失败的主要原因。 (chinesenewsnet.com)
一份对北洋海军经费的专门研究〔25〕认为,挪用经费的说法起源于梁启超,梁为了推翻清王朝,夸大了挪用经费问题。梁称挪用3000万两,实际大约不到1000万两。此外,这些经费并不是北洋海军的经费,而是海军衙门的费用。北洋舰队建设总共用去2300万两银,这只是一个舰队,当时中国共有四个舰队,此外还有沿海要塞建设,单是旅顺一地就用去一亿两银〔3〕。站在慈禧角度上看,她有理由认为军费上化的钱已经足够多了。颐和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慈禧在国家经济发展之后要将园子修复完善,这种想法同今天人们造高楼建小楼的做法相似。这样说并非要为慈禧辩护,而是说不能把问题简单化。 (chinesenewsnet.com)
笔者认为,甲午战争最大的教训是缺乏对于外来威胁的预见能力,同时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由此而产生虚幻的安全感。如果慈禧知道战败赔款将要达到2亿万两,她肯定会拿钱去买战舰,而不会去修园子。但是慈禧没有这样的预见能力。更为关键的问题是,缺乏预见力不是慈禧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当时中国整个精英阶层的问题。假如当时大部份大臣都看到日本侵略的危险,共同向慈禧要求增加军费,慈禧不可能拒绝。问题是精英阶层对外来威胁没有清醒的认识。 (chinesenewsnet.com)
站在今天的角度,很容易指责古人缺乏应有的危机感。但是这个问题绝不仅仅是古人的问题,同样也是今人的问题。笔者多次撰文指出,美国正在准备对华战争,对于这个警告,有几个人认真看待?如果说今天的中国人不相信美国会发动对华战争,那么古代的中国人又如何相信日本会发动对华战争呢?设身处地为古人想一想,要他们预见到日本的侵略并不是容易。笼统地谈论外国威胁并不难,难的是准确判断迫近的威胁和致命的威胁。日本对中国的威胁始终存在,但是,当时人们并没有料到日本会很快对中国发动战争。北洋海军每年有二百多万两银的经费,再过十年,中国海军必定对日本占绝对优势。但是日本容不得中国再发展十年,这一点恰恰是中国没有料到的。 (chinesenewsnet.com)
要了解一个国家有没有对中国的侵略企图并不是做不到的。因为大战不可能没有徵兆,侵略必定有先期准备。人们只要阅读一个国家战略家的书,观察该国的战争动员情况,就可以推断该国否有发动战争的企图。日本侵华战争蓄谋已久,日本战略家写过许多书,论述如何征服中国,征服亚洲,最后称霸世界。对于这些情况,中国本应引起足够的警惕。可是,当时的中国人或者不知道,或者知道了而没有引起警惕性。如果对这些论述认真看待,中国理应对日本的战争有更好的准备。 (chinesenewsnet.com)
比收集情报更为重要的是理性分析的能力。在分析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人们会面对各种不利的信息而无动于衷。今天,美国鹰派人物在讨论美利坚帝国,谈论帝国的扩张,我们当中有多少人引起了警惕?美国着名战略家Mearsheimer在他那本有广泛影响的《强权政治的悲剧》一书中,认定大国之间战争不可避免,明确说美国要同中国发生激烈的“安全竞争”,认为强国注定要把它的势力范围扩展到极限,提出“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建议挑起日本同中国的战争,然后美国从中渔利。这些理论,清楚表明美国战略家准备着针对中国的战争。还有,美国以反恐为藉口,发展核武器,发展空间武器,这一切也都是针对有核武器的大国的。更为清楚的是,美国的新战略报告,写明了不允许任何国家超过美国,这几乎就是对中国和其他大国的战争宣言。面对那么多的事实,依然很少有人相信美国正在准备着对华战争。想想清朝时期,大部份精英人物既不懂外语有又没有出过国,对于他们,要建立对外来侵略的预见力有多么困难。 (chinesenewsnet.com)
今昔比较,笔者深感没有理由责难古人,怕的是后人将不知怎样责难我们这一代。 (chinesenewsnet.com)
准确的判断能力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甲午战争从朝鲜开始,起因是朝鲜内乱,在朝鲜政府的要求之下,中国方面出兵援助朝鲜政权。这次出兵,中方曾经犹豫再三,原因是中日双方有过协议,两国都不入朝,只要一方入朝,另一方即有权力入朝。这个历史协议是为了避免中日双方冲突而定下的。但是中国认为朝鲜政府的请求似乎难以拒绝,而且此举同日本无关,清政府以为出兵不会引起中日冲突,何况当时中日之间并无直接对抗,清政府以为双方没有战争的理由。然而历史证明这个判断是根本错误的,因为日本对战争蓄谋已久,正在等待战争的藉口。日本在中国入朝之前故意放出各种暗示,显示日本不会因中国入朝而出兵朝鲜,以此鼓励中国出兵。无独有偶,在萨达姆出兵科威特之前他曾向美国大使馆探寻态度,美国大使给了一个无所谓的表示。当时萨达姆同美国关系良好,他的化学武器材料很多都是美国公司提供的,萨达姆见美国没有反对他出兵,因此放心打了过去,结果大家都知道,这是战争史上又一个使用和接受误导性暗示的例子。当前中美关系良好,但中国决不可因此而掉以轻心,如果在对外事务上出错,尤其是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冲突,很可能会被美国鹰派所利用,转变成中美之间的重大冲突。 (chinesenewsnet.com)
缺乏预见能力是甲午战败的第一大原因,战争失败的第二大原因是国防战略的失误。根本错误是分兵过多和被动防守。 (chinesenewsnet.com)
人们对甲午战争谈论最多的是甲午海战,似乎中国是在海战中被打败的,其实不然。在中日海军之间共有三场战斗,最重要的一场是两军黄海决战,很多人谈论的甲午海战实际上就是这场黄河海战。这场战斗中,双方实力对比相差不大。日本方面的优势是船速快,火炮的发射速度快,总体而言属于进攻型装备。中国方面的优势是拥有两条远东第一大的巨舰定远和镇远,这两条舰装甲厚实,难以被击沉,属于防守型配置。以此力量对比来看,正常的海战结果应该是双方不分上下,但是中方的中小型舰只会有较多的损失。实际情况正是如此,中国五艘军舰沉没或被毁,日本军舰一艘沉没,旗舰丧失战斗力,另有三艘重伤。中日相比,中国只是损失较大,并非失败。尤其是中国的两条巨舰,装甲厚实,形同海上堡垒,虽然各中几百发炮弹,依然能够继续作战。最后中国六条军舰追击日舰,海战以日本军舰逃跑结束〔1〕。因此,这场海战,中国并没有败。不幸的是,海战之后,中国的一条巨舰镇远在沿海行走时触礁擦伤,此后,北洋海军回避出海作战,这是导致中国甲午陆战失败的一个因素。北洋海军最后在刘公岛全军覆没,原因不是海战问题,而是陆战问题。当时中国在中日甲午陆战中已经基本失败,沿海一带许多重要城市和要塞都被日军攻破,中国军队的士气已经极其低落,驻守刘公岛的北洋海军在日本的海陆两军夹击之下灭亡。中国海军并非败于海战,而是败于陆战。 (chinesenewsnet.com)
甲午战争中最重要的战争不是海战而是陆战。中国最大的失败正是陆战失败,而非海战失败。即使海军全部被毁,也不至于使中国拿出大量的赔款,正是由于陆战的失败,日军兵逼北京,才迫使清王朝不得不作出割地赔款的决定。但是中国陆军为什么会失败呢?按理,中国人数比日本多,战争在中国土地上打,后勤支援于中国有利,本应中国胜利,可是中国竟然在陆战上打败了。 (chinesenewsnet.com)
纵观战争整个过程,人们可以发现,中国虽然兵力总数超过日本,但是这些兵力被分散了。甲午陆战是从朝鲜打起来的,李鸿章最初打算投入三万人,而日军只有一万六,中国可以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然而,由于日本对战争早有准备,进军快速,中方只来得及投入一万六。军队进入朝鲜之后,领军叶志超生怕被日军断了后路,又分出五,六千人沿线把守,因此到达平壤的人数不足一万,占了劣势。叶志超又没有作战的智慧和勇气,因此平壤兵败。此后,中国退守鸭绿江。然而,平壤一个点没有守住,鸭绿江一条线,兵力就更分散,因此又没有守住,日本侵入中国之后,中国兵力分散问题更为突出。中国那么多城市,一一把守,每个城市必然兵力不足。而日本则机动灵活,挑选守备较弱的城市首先进攻,各个击破。日本海军在海上掌握的主动权,此时发挥了作用。海军可以灵活快速地运送兵力,使陆军可以在作战地域迅速集结。所以,虽然中国兵力总体上超过日本,但是在每场局部战争上,总是日本占优势。 (chinesenewsnet.com)
正是力量的分散,造成了中国军队的最终失败。最后,日本海陆两军联合,共同进攻刘公岛的北洋海军,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甲午战争,从根本上说是陆军的失败。 (chinesenewsnet.com)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目前,对战争失败原因有几种流行的解释,第一种是“落后就要挨打”。然而,从军事装备上看,北洋海军的战舰同日本海军的战舰各有所长,日本军舰的优势是机动灵活,火炮发射速度快;中国军舰的优势是坚固,装甲厚实,难以被击破。从经济上看,中国的岁入是日本的1.5倍,因此中国的经济实力更强;再从技术发展来看,中日两国自西方列强侵入之后,同时开始向西方学习,双方的起点是相同的。 (chinesenewsnet.com)
第二种解释是“制度问题”。持这一观点的人显然是以此事件推动中国进行制度改革。但是这些人的论证往往比较空洞,没有具体说明制度问题同军事失利之间的必然联系。俄罗斯实现了彻底的西式民主,而中国没有,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快于俄罗斯。这说明制度改革至少在短期内未必带来经济的发展。 (chinesenewsnet.com)
第三种解释是“腐败问题”。不少人指出,慈禧太后为了修皇家园林和为自己过生日,从海军军费中挪用了几千万两。这笔巨款足以把北洋海军建设成世界第一大舰队。这个事实表明,腐败是战争失败的一个因素,但是下面我们要说明,腐败并非失败的主要原因。 (chinesenewsnet.com)
一份对北洋海军经费的专门研究〔25〕认为,挪用经费的说法起源于梁启超,梁为了推翻清王朝,夸大了挪用经费问题。梁称挪用3000万两,实际大约不到1000万两。此外,这些经费并不是北洋海军的经费,而是海军衙门的费用。北洋舰队建设总共用去2300万两银,这只是一个舰队,当时中国共有四个舰队,此外还有沿海要塞建设,单是旅顺一地就用去一亿两银〔3〕。站在慈禧角度上看,她有理由认为军费上化的钱已经足够多了。颐和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慈禧在国家经济发展之后要将园子修复完善,这种想法同今天人们造高楼建小楼的做法相似。这样说并非要为慈禧辩护,而是说不能把问题简单化。 (chinesenewsnet.com)
笔者认为,甲午战争最大的教训是缺乏对于外来威胁的预见能力,同时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由此而产生虚幻的安全感。如果慈禧知道战败赔款将要达到2亿万两,她肯定会拿钱去买战舰,而不会去修园子。但是慈禧没有这样的预见能力。更为关键的问题是,缺乏预见力不是慈禧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当时中国整个精英阶层的问题。假如当时大部份大臣都看到日本侵略的危险,共同向慈禧要求增加军费,慈禧不可能拒绝。问题是精英阶层对外来威胁没有清醒的认识。 (chinesenewsnet.com)
站在今天的角度,很容易指责古人缺乏应有的危机感。但是这个问题绝不仅仅是古人的问题,同样也是今人的问题。笔者多次撰文指出,美国正在准备对华战争,对于这个警告,有几个人认真看待?如果说今天的中国人不相信美国会发动对华战争,那么古代的中国人又如何相信日本会发动对华战争呢?设身处地为古人想一想,要他们预见到日本的侵略并不是容易。笼统地谈论外国威胁并不难,难的是准确判断迫近的威胁和致命的威胁。日本对中国的威胁始终存在,但是,当时人们并没有料到日本会很快对中国发动战争。北洋海军每年有二百多万两银的经费,再过十年,中国海军必定对日本占绝对优势。但是日本容不得中国再发展十年,这一点恰恰是中国没有料到的。 (chinesenewsnet.com)
要了解一个国家有没有对中国的侵略企图并不是做不到的。因为大战不可能没有徵兆,侵略必定有先期准备。人们只要阅读一个国家战略家的书,观察该国的战争动员情况,就可以推断该国否有发动战争的企图。日本侵华战争蓄谋已久,日本战略家写过许多书,论述如何征服中国,征服亚洲,最后称霸世界。对于这些情况,中国本应引起足够的警惕。可是,当时的中国人或者不知道,或者知道了而没有引起警惕性。如果对这些论述认真看待,中国理应对日本的战争有更好的准备。 (chinesenewsnet.com)
比收集情报更为重要的是理性分析的能力。在分析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人们会面对各种不利的信息而无动于衷。今天,美国鹰派人物在讨论美利坚帝国,谈论帝国的扩张,我们当中有多少人引起了警惕?美国着名战略家Mearsheimer在他那本有广泛影响的《强权政治的悲剧》一书中,认定大国之间战争不可避免,明确说美国要同中国发生激烈的“安全竞争”,认为强国注定要把它的势力范围扩展到极限,提出“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建议挑起日本同中国的战争,然后美国从中渔利。这些理论,清楚表明美国战略家准备着针对中国的战争。还有,美国以反恐为藉口,发展核武器,发展空间武器,这一切也都是针对有核武器的大国的。更为清楚的是,美国的新战略报告,写明了不允许任何国家超过美国,这几乎就是对中国和其他大国的战争宣言。面对那么多的事实,依然很少有人相信美国正在准备着对华战争。想想清朝时期,大部份精英人物既不懂外语有又没有出过国,对于他们,要建立对外来侵略的预见力有多么困难。 (chinesenewsnet.com)
今昔比较,笔者深感没有理由责难古人,怕的是后人将不知怎样责难我们这一代。 (chinesenewsnet.com)
准确的判断能力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甲午战争从朝鲜开始,起因是朝鲜内乱,在朝鲜政府的要求之下,中国方面出兵援助朝鲜政权。这次出兵,中方曾经犹豫再三,原因是中日双方有过协议,两国都不入朝,只要一方入朝,另一方即有权力入朝。这个历史协议是为了避免中日双方冲突而定下的。但是中国认为朝鲜政府的请求似乎难以拒绝,而且此举同日本无关,清政府以为出兵不会引起中日冲突,何况当时中日之间并无直接对抗,清政府以为双方没有战争的理由。然而历史证明这个判断是根本错误的,因为日本对战争蓄谋已久,正在等待战争的藉口。日本在中国入朝之前故意放出各种暗示,显示日本不会因中国入朝而出兵朝鲜,以此鼓励中国出兵。无独有偶,在萨达姆出兵科威特之前他曾向美国大使馆探寻态度,美国大使给了一个无所谓的表示。当时萨达姆同美国关系良好,他的化学武器材料很多都是美国公司提供的,萨达姆见美国没有反对他出兵,因此放心打了过去,结果大家都知道,这是战争史上又一个使用和接受误导性暗示的例子。当前中美关系良好,但中国决不可因此而掉以轻心,如果在对外事务上出错,尤其是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冲突,很可能会被美国鹰派所利用,转变成中美之间的重大冲突。 (chinesenewsnet.com)
缺乏预见能力是甲午战败的第一大原因,战争失败的第二大原因是国防战略的失误。根本错误是分兵过多和被动防守。 (chinesenewsnet.com)
人们对甲午战争谈论最多的是甲午海战,似乎中国是在海战中被打败的,其实不然。在中日海军之间共有三场战斗,最重要的一场是两军黄海决战,很多人谈论的甲午海战实际上就是这场黄河海战。这场战斗中,双方实力对比相差不大。日本方面的优势是船速快,火炮的发射速度快,总体而言属于进攻型装备。中国方面的优势是拥有两条远东第一大的巨舰定远和镇远,这两条舰装甲厚实,难以被击沉,属于防守型配置。以此力量对比来看,正常的海战结果应该是双方不分上下,但是中方的中小型舰只会有较多的损失。实际情况正是如此,中国五艘军舰沉没或被毁,日本军舰一艘沉没,旗舰丧失战斗力,另有三艘重伤。中日相比,中国只是损失较大,并非失败。尤其是中国的两条巨舰,装甲厚实,形同海上堡垒,虽然各中几百发炮弹,依然能够继续作战。最后中国六条军舰追击日舰,海战以日本军舰逃跑结束〔1〕。因此,这场海战,中国并没有败。不幸的是,海战之后,中国的一条巨舰镇远在沿海行走时触礁擦伤,此后,北洋海军回避出海作战,这是导致中国甲午陆战失败的一个因素。北洋海军最后在刘公岛全军覆没,原因不是海战问题,而是陆战问题。当时中国在中日甲午陆战中已经基本失败,沿海一带许多重要城市和要塞都被日军攻破,中国军队的士气已经极其低落,驻守刘公岛的北洋海军在日本的海陆两军夹击之下灭亡。中国海军并非败于海战,而是败于陆战。 (chinesenewsnet.com)
甲午战争中最重要的战争不是海战而是陆战。中国最大的失败正是陆战失败,而非海战失败。即使海军全部被毁,也不至于使中国拿出大量的赔款,正是由于陆战的失败,日军兵逼北京,才迫使清王朝不得不作出割地赔款的决定。但是中国陆军为什么会失败呢?按理,中国人数比日本多,战争在中国土地上打,后勤支援于中国有利,本应中国胜利,可是中国竟然在陆战上打败了。 (chinesenewsnet.com)
纵观战争整个过程,人们可以发现,中国虽然兵力总数超过日本,但是这些兵力被分散了。甲午陆战是从朝鲜打起来的,李鸿章最初打算投入三万人,而日军只有一万六,中国可以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然而,由于日本对战争早有准备,进军快速,中方只来得及投入一万六。军队进入朝鲜之后,领军叶志超生怕被日军断了后路,又分出五,六千人沿线把守,因此到达平壤的人数不足一万,占了劣势。叶志超又没有作战的智慧和勇气,因此平壤兵败。此后,中国退守鸭绿江。然而,平壤一个点没有守住,鸭绿江一条线,兵力就更分散,因此又没有守住,日本侵入中国之后,中国兵力分散问题更为突出。中国那么多城市,一一把守,每个城市必然兵力不足。而日本则机动灵活,挑选守备较弱的城市首先进攻,各个击破。日本海军在海上掌握的主动权,此时发挥了作用。海军可以灵活快速地运送兵力,使陆军可以在作战地域迅速集结。所以,虽然中国兵力总体上超过日本,但是在每场局部战争上,总是日本占优势。 (chinesenewsnet.com)
正是力量的分散,造成了中国军队的最终失败。最后,日本海陆两军联合,共同进攻刘公岛的北洋海军,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甲午战争,从根本上说是陆军的失败。 (chinesenewsnet.com)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