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随风逝去的议会民主政治试验(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策马入林(十一)随风逝去的议会民主政治试验

【马悲鸣】我以为辛亥推翻满清和台湾搞成全民直选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对李登辉所谓“外来政权”的仇恨。

我在海外民运大声欢呼陈水扁当选之际就指出:这不是民主的胜利,而是省籍的胜利。若是台湾没有省籍情结,断是不会走向全民直选。因为本省人要想把外省人把持的政权夺过来,暴力硬拼不行,这已经有二二八的教训。所以只有走全民直选这条唯一可行之路。因为只有在一人一票时,本省人才能在人数上胜过外省人。这是最终导致台湾直选的根本原因。

与此相似,满清是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且开国时不但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而且还有绿袍稚发的强迫改变个人外观。

孔子是讲究“君子死,不免冠”的。他的学生子路就是为了正冠才失手被杀。受礼教影响,儒生多以稚发为耻,总想着光复汉官威仪,所以才想尽办法把好端端的我大清朝给推翻了。而现在统治中国的共产党是土生土长的,并非外来政权。

如今在中国大陆既无当年的排满诉求,也无如今台湾的省籍情结,所以争取民主的努力才很难奏效。虽说是共产党不如国民党,国民党不如北洋,北洋不如大清。但细说起来,国共两党和“我大清”都是专制政权,唯有北洋时期,才有过相对不那么专制的宪政。可惜“大好形势”因为宋教仁的遇刺而暂停,由于国共两党的联兵北伐而彻底被毁。

记得读陶菊隐的《北洋军阀时期史话》和蔡东藩的《民国演义》时,但见北洋时代的政局变幻眼花缭乱,真是可圈可点。可惜这些书都属演义性质。当时的真实情况究竟怎样?

【林思云】正如你所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的主要奋斗目标是汉族推翻少数异族的统治,剪掉挂在头上耻辱性大辫子。很多没有接触过西方新思想的革命党人,把辛亥革命看成是和朱元璋赶走蒙古人一样的易姓改朝换代革命。清帝退位后,汉族占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普遍感到扬眉吐气,庆贺革命已经成功,至于革命后中国该搞什么样的国家体制,几乎没有认真考虑过。大部分百姓认为只要是汉族人当权的政府,不管谁作总统,谁当皇帝都一样。

【马悲鸣】辛亥的主题本来就是排满,而对排满兴趣最大的莫过于儒生,因为只有他们才整天念叨些什么“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无也”。孙黄还说些民主之类的话题装门面,章太炎乃辛亥三国父里国学功底最好的,他的排满诉求清清楚楚。章炳麟当时发表了一本《[九言](音求)书》,以讲小学来宣传排满革命,鲁迅兄弟当时在日本就听过他的课。故,辛亥也只有少数知识分子精英才感兴趣。记得文革初期听“忆苦思甜”报告时,请到台上的老妇讲完之后说了一句至理名言:“嗨,老百姓有奶就是娘。日本来时说日本人好,国民党来了说国民党好。现如今共产党来了,就得说共产党好了。”直听得报告会的主持人和台下听众大眼瞪小眼。

【林思云】对,正是中国百姓对政治的冷漠不关心态度,才使中国政治成为少数精英的游戏。辛亥革命后中国面临的最主要和最紧迫任务有两个:第一是抵抗西洋列强的殖民化,保全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第二是富国强兵,把落后的中国建成一个近代化国家。怎样才能救国?怎样才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之道路呢?中国的精英们开出了两种药方:袁世凯为首的改良派开出了开明专制的救国药方;宋教仁为首的革命党开出了议会民主的救国药方。

【马悲鸣】古希腊,包括后来的古罗马,搞公民投票的民主政治已经不知道有几千年了。而中国从来不曾有过任何民主投票,至多就是贤君纳谏而已。

【林思云】正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搞民主的经验,在中国搞议会民主体制难免有很大试验性的成分,所以在革命党内部也有很大争议,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孙中山的民主化分三步走的“三序”理论:首先是军政府独裁的军政阶段,然后是教育百姓的训政阶段,最后才是民主选举的宪政阶段。

但以海外留学生为主的革命党人,毕竟难摆脱青年人的冲动,全盘西化救国的激进主张占据了主导地位。孙中山和宋教仁之间在中国民主化问题发生争论时,大部分革命党人毫不犹豫地站到宋教仁一边,孙的“民主慢慢来”稳健路线被抛弃,宋的“民主一步到位”路线成为主导。

袁世凯没有孙中山那样的理论水平,提不出什么民主慢慢来的理论学说,但袁世凯对中国政治有长年的切身经验,他根据自己的经验直觉地感到:在中国搞激进议会民主的设想行不通。袁世凯从一开始,就对政党和议会的作用非常怀疑。东洋国家搞君主立宪实现富国强兵的有日本的成功经验,而搞议会民主实现富国强兵却还没有先例。袁世凯认定君主立宪、开明专制的体制更适合中国。

辛亥革命的成功依靠的是两大力量:南方的革命党和北方的改良派。革命成功后,革命党人主张立即搞议会民主,改良派人主张先搞开明专制。两大政治力量的政治主张南辕北辙,这就预示着中国政局必然会出现一个动荡时期。

【马悲鸣】其实辛亥革命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清兵主力都被外国人打光了。甲午日本人打掉了中国海上力量,庚子的八国联军又打光了拱卫京师的武卫军。结果保存了实力的袁世凯新军成了主力,而新军又是“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朝”的。

【林思云】革命党人认为中国落后的关键是政治体制,只要中国建成与西洋列强同样的议会民主政体,中国就很快会实现富国强兵;而改良派认为中国落后的关键是人民的愚昧,中国必须先有一个开明的独裁政府对人民进行培养教育,人民素质提高了,富国强兵和民主政治都是水到渠成的事。能不能在愚昧人民之中进行幼的民主政治操作,是革命派与改良派争论的焦点。

【马悲鸣】后世的所有革命党,直到如今的民运,都是这一路。

【林思云】中华民国建立后宣布开放党禁,一时间政党林立,涌现出大大小小近百个政党。当时的新闻报道称:“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至近百”。“会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如尚未加入某组织,辄曰吾当为君介绍人某党,不待承诺,翌日则党券党证已送至矣”。

【马悲鸣】后来的数学家华罗庚因出身微贱,被国民政府捧起来之后,当了国民党的特殊党员。他就拿着国民党的党证四处登门分发,令当时那些不肯阿世的教授们所不耻。

【林思云】袁世凯虽然以民国大总统身份开放了党禁,但他本人对政党政治的党派间明争暗斗做法不以为然,他提出应该“把中华民国视为一个政党,四海之内皆兄弟。”

【马悲鸣】袁世凯的看法基本不错,只是不应该视为一个政党,而是两个。

【林思云】袁世凯任大总统不久,就发布一道劝诫政党通令,希望政党间停止争斗,团结一致,共同对外。他说:“民国肇造,政党勃兴,我国民政治之思想发达,已有明征,较诸从前帝政时代,人民不知参政权之宝贵者,何止一日千里”。“惟徒党既盛,统系或歧,两党相持,言论不无激烈,深恐迁流所及,因个人之利害,忘国事之艰难。方今民国初兴,尚未巩固,倘有动摇,则国之不存,党将焉附?无论何种政党,均宜蠲除成见,专趋于国利民福之一途”。“凡我国民,务念阋墙御侮之忠言,懔同室操戈之大戒,折衷真理,互相提携,忍此小嫌,同扶大局,本大总统有厚望焉!”

【马悲鸣】虽然不出爱国贼套路,但言辞确实恳切,比后世之国共两党与如今之民运强多了。尤其共产党和由共产党里分化出来的如今所谓民运,就会大帽子压人,比袁世凯差远了。如今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在整顿政党。国民党的“一个政府,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比袁世凯走得更远。

【林思云】民国初年政党虽多,但按政见区分,大致可分成“国权党”和“民权党”两派。“国权党”主张国家主权第一,人民权利次之,必要时可以牺牲民权来保证国家统一、领土完整;而“民权党”主张人民权利第一,国家主权次之,必要时可以牺牲国家主权领土来保证民权。“国权党”的代表是章太炎领导的共和党,而“民权党”的代表是孙中山名义领导,宋教仁实际领导的同盟会。除了共和党和同盟会两大党外,统一共和党也有相当大的势力,其政见介于共和党和同盟会之间,是“国权党”和“民权党”的中间派。

“国权党”和“民权党”的主要具体争执在于搞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中国,还是搞一个各省主权的联邦制中国。满清后期,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衰退,地方势力增强。按照中国“合久必分”的传统,地方势力抬头国家就有分裂的危险。早在辛亥革命前,很多革命党人就提议中国搞“联省自治”的联邦制。辛亥革命成功后,这些革命党人更是要把“联省自治”的方案付诸实施。

【马悲鸣】民国初年民权派党人和袁世凯的最大争执之一,就是地方省长的产生方法。民权派主张各省省长应由当地人民选举产生,这其实就是承认各省具有人事独立权,中央政府是联邦形式的政府。但袁世凯坚决反对民权派的联邦制方案,主张集权的中央政府,地方省长由中央政府任命。宋教仁被刺后,民权派群龙无首势力大减,袁世凯乘机强行通过中央集权制的民国宪法。

【林思云】民权派在袁世凯的打击下虽然一时间一蹶不振,但袁死后又开始重新掀起“联省自治”的浪潮。当时还是愤青的毛泽东也积极赞成“联省自治”,主张湘人自治,建立“湖南共和国”。孙中山名义上虽是民权派,但其内心却赞成国权派。后来孙中山提出北伐武力统一中国,就完全背离了民权派。国民党北伐统一中国后,主张“联省自治”民权派仍有一部分势力温存下来。直到共产党上台,民权派才真正销声匿迹。

【马悲鸣】国权派和民权派大概就是如今爱国贼与民运贼的祖宗。不过后来的国共两党与民运都是在朝则是国权党,在野则是民权党。穷则独争民权,达则转要国权。

【林思云】然而近年来在海外和台湾,一些人又开始提出中国搞联邦制的主张,民权派有死灰复燃的趋势。近百年前“国权”和“民权”争执,又重新展开了论战。从国权派的角度来看,袁世凯维护中国统一有功,孙中山、蒋介石等人也都有功,而宋教仁、蔡鄂、陈炯明、谭延闿等民权派都是分裂祖国的罪人了。从民权派的角度来看,宋教仁等人是中国民主之父,因为他们切切实实在中国大地上进行过民主的试验,而袁世凯、孙中山等人则都应划入反民主人士一类了。

下面我们再谈一下国民党的创立。民国元年的北京临时参议院共有120席议席,同盟会和共和党各占40席,统一共和党占25席,其他小党占15席。此时国权党和民权党基本势均力敌。国权党支持袁世凯搞开明独裁,而民权党则反对开明独裁。为了打破国权党和民权党势均力敌的现状,宋教仁提出“毁党造党”的战略,废除同盟会,建立一个新党,在国会和内阁取得优势,分散和架空袁世凯的权力。

宋的主张很快得到同盟会会员的热烈支持。在宋教仁的奔走说服下,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及其他几个小党合并,正式成立国民党。国民党虽然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但实际领导权在宋教仁手里,孙中山也很少过问国民党的事。宋教仁是国民党的创建人,但一些历史书却把孙中山说成是国民党的创建人,有所失实。

【马悲鸣】原来创建国民党的是宋教仁,而非孙中山。其实也不是什么“一些历史书”,而是国共两党的“所有历史书”都是这么写的。

【林思云】国民党成立后,立即积极展开拉拢选票的议会斗争。在1913年2月举行的首次国会选举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870议席中,共占了392席,而国权派的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加起来也只有223席,国民党占据了参众两院绝对支配地位,可以组成多数党说了算的内阁政府。国民党的大胜让袁世凯心惊,他明白用合法的手段已经无法对付国民党,不得不考虑其他的应急方法。

辛亥革命后不久的一段时间,袁世凯与孙中山、黄兴的私交较好,袁世凯给孙中山全国铁路督办的肥缺,任命黄兴为陆军上将,孙黄两人也不太与袁世凯作对,黄兴甚至还邀请袁世凯加入国民党。唯有宋教仁坚持搞议会民主,总是与袁世凯作对。袁世凯也多次想和宋教仁拉拢私人关系,给宋教仁介绍英文女秘书,被宋教仁婉拒;宋教仁回乡探母时,袁送给宋教仁一张50万元支票,也被宋退还。

【马悲鸣】看来,只有宋教仁,才是真正的中国民主之父。

【林思云】的确如此。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以国会多数党领袖的身分从上海出发赴京,准备组织国民党内阁,在车站遭刺客枪击重伤,3月22日逝世。宋教仁被刺案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为袁世凯所为,但多数历史学家均认为袁世凯参与了此事,因为他最有杀宋教仁的动机。宋教仁案其实是国权派与民权派争斗的牺牲品,不应简单地理解为袁世凯对宋教仁的个人仇杀。

【马悲鸣】最近我看到新的说法是:袁世凯似无刺宋动机,反倒是孙中山有此前科,比如民初的“血溅光复会”。不过当年的刺宋案有赵秉钧的“梁山魁首”电报,且其不旋踵就死了,很令人感到奇怪。

【林思云】在中国很多历史大案的真相真是很难搞得清楚。不过宋教仁虽然死了,但他创建的议会民权政府体制还在。在这个民主体制的约束下,北洋政府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民主的政府。袁世凯时代北洋政府统治期间,中国思想界和文学界出现前所未有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

我们现在推崇的“五四”时期思想解放,赞赏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思想革命的前锋。但很多人却吃水忘了掘井人,忘了那时主要是由于具有民主精神的北洋政府不干预文化教育界,才使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可能。国民党北伐统一中国后,三民主义成为唯一合法的思想,百家争鸣的思想界从此黯淡下去。

【马悲鸣】北伐毁了中国宪政,诚不虚也。中国近代史上的人才,甚至连共产党早期英才,皆是北洋民国政府时期的自由风气所致。文革批判的所谓“三十年代文艺”,其中辈出的人物讲到底都是二十年代北洋政府时期训练出来的。当我们愤恨共产党的政治课时不要忘了,在废科举之后重新给学生戴上思想紧箍咒的正是国民党首开的《三民主义》教育课。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茶话 / 政治经济 / 随风逝去的议会民主政治试验(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策马入林(十一)随风逝去的议会民主政治试验

    【马悲鸣】我以为辛亥推翻满清和台湾搞成全民直选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对李登辉所谓“外来政权”的仇恨。

    我在海外民运大声欢呼陈水扁当选之际就指出:这不是民主的胜利,而是省籍的胜利。若是台湾没有省籍情结,断是不会走向全民直选。因为本省人要想把外省人把持的政权夺过来,暴力硬拼不行,这已经有二二八的教训。所以只有走全民直选这条唯一可行之路。因为只有在一人一票时,本省人才能在人数上胜过外省人。这是最终导致台湾直选的根本原因。

    与此相似,满清是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且开国时不但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而且还有绿袍稚发的强迫改变个人外观。

    孔子是讲究“君子死,不免冠”的。他的学生子路就是为了正冠才失手被杀。受礼教影响,儒生多以稚发为耻,总想着光复汉官威仪,所以才想尽办法把好端端的我大清朝给推翻了。而现在统治中国的共产党是土生土长的,并非外来政权。

    如今在中国大陆既无当年的排满诉求,也无如今台湾的省籍情结,所以争取民主的努力才很难奏效。虽说是共产党不如国民党,国民党不如北洋,北洋不如大清。但细说起来,国共两党和“我大清”都是专制政权,唯有北洋时期,才有过相对不那么专制的宪政。可惜“大好形势”因为宋教仁的遇刺而暂停,由于国共两党的联兵北伐而彻底被毁。

    记得读陶菊隐的《北洋军阀时期史话》和蔡东藩的《民国演义》时,但见北洋时代的政局变幻眼花缭乱,真是可圈可点。可惜这些书都属演义性质。当时的真实情况究竟怎样?

    【林思云】正如你所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的主要奋斗目标是汉族推翻少数异族的统治,剪掉挂在头上耻辱性大辫子。很多没有接触过西方新思想的革命党人,把辛亥革命看成是和朱元璋赶走蒙古人一样的易姓改朝换代革命。清帝退位后,汉族占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普遍感到扬眉吐气,庆贺革命已经成功,至于革命后中国该搞什么样的国家体制,几乎没有认真考虑过。大部分百姓认为只要是汉族人当权的政府,不管谁作总统,谁当皇帝都一样。

    【马悲鸣】辛亥的主题本来就是排满,而对排满兴趣最大的莫过于儒生,因为只有他们才整天念叨些什么“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无也”。孙黄还说些民主之类的话题装门面,章太炎乃辛亥三国父里国学功底最好的,他的排满诉求清清楚楚。章炳麟当时发表了一本《[九言](音求)书》,以讲小学来宣传排满革命,鲁迅兄弟当时在日本就听过他的课。故,辛亥也只有少数知识分子精英才感兴趣。记得文革初期听“忆苦思甜”报告时,请到台上的老妇讲完之后说了一句至理名言:“嗨,老百姓有奶就是娘。日本来时说日本人好,国民党来了说国民党好。现如今共产党来了,就得说共产党好了。”直听得报告会的主持人和台下听众大眼瞪小眼。

    【林思云】对,正是中国百姓对政治的冷漠不关心态度,才使中国政治成为少数精英的游戏。辛亥革命后中国面临的最主要和最紧迫任务有两个:第一是抵抗西洋列强的殖民化,保全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第二是富国强兵,把落后的中国建成一个近代化国家。怎样才能救国?怎样才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之道路呢?中国的精英们开出了两种药方:袁世凯为首的改良派开出了开明专制的救国药方;宋教仁为首的革命党开出了议会民主的救国药方。

    【马悲鸣】古希腊,包括后来的古罗马,搞公民投票的民主政治已经不知道有几千年了。而中国从来不曾有过任何民主投票,至多就是贤君纳谏而已。

    【林思云】正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搞民主的经验,在中国搞议会民主体制难免有很大试验性的成分,所以在革命党内部也有很大争议,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孙中山的民主化分三步走的“三序”理论:首先是军政府独裁的军政阶段,然后是教育百姓的训政阶段,最后才是民主选举的宪政阶段。

    但以海外留学生为主的革命党人,毕竟难摆脱青年人的冲动,全盘西化救国的激进主张占据了主导地位。孙中山和宋教仁之间在中国民主化问题发生争论时,大部分革命党人毫不犹豫地站到宋教仁一边,孙的“民主慢慢来”稳健路线被抛弃,宋的“民主一步到位”路线成为主导。

    袁世凯没有孙中山那样的理论水平,提不出什么民主慢慢来的理论学说,但袁世凯对中国政治有长年的切身经验,他根据自己的经验直觉地感到:在中国搞激进议会民主的设想行不通。袁世凯从一开始,就对政党和议会的作用非常怀疑。东洋国家搞君主立宪实现富国强兵的有日本的成功经验,而搞议会民主实现富国强兵却还没有先例。袁世凯认定君主立宪、开明专制的体制更适合中国。

    辛亥革命的成功依靠的是两大力量:南方的革命党和北方的改良派。革命成功后,革命党人主张立即搞议会民主,改良派人主张先搞开明专制。两大政治力量的政治主张南辕北辙,这就预示着中国政局必然会出现一个动荡时期。

    【马悲鸣】其实辛亥革命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清兵主力都被外国人打光了。甲午日本人打掉了中国海上力量,庚子的八国联军又打光了拱卫京师的武卫军。结果保存了实力的袁世凯新军成了主力,而新军又是“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朝”的。

    【林思云】革命党人认为中国落后的关键是政治体制,只要中国建成与西洋列强同样的议会民主政体,中国就很快会实现富国强兵;而改良派认为中国落后的关键是人民的愚昧,中国必须先有一个开明的独裁政府对人民进行培养教育,人民素质提高了,富国强兵和民主政治都是水到渠成的事。能不能在愚昧人民之中进行幼的民主政治操作,是革命派与改良派争论的焦点。

    【马悲鸣】后世的所有革命党,直到如今的民运,都是这一路。

    【林思云】中华民国建立后宣布开放党禁,一时间政党林立,涌现出大大小小近百个政党。当时的新闻报道称:“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至近百”。“会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如尚未加入某组织,辄曰吾当为君介绍人某党,不待承诺,翌日则党券党证已送至矣”。

    【马悲鸣】后来的数学家华罗庚因出身微贱,被国民政府捧起来之后,当了国民党的特殊党员。他就拿着国民党的党证四处登门分发,令当时那些不肯阿世的教授们所不耻。

    【林思云】袁世凯虽然以民国大总统身份开放了党禁,但他本人对政党政治的党派间明争暗斗做法不以为然,他提出应该“把中华民国视为一个政党,四海之内皆兄弟。”

    【马悲鸣】袁世凯的看法基本不错,只是不应该视为一个政党,而是两个。

    【林思云】袁世凯任大总统不久,就发布一道劝诫政党通令,希望政党间停止争斗,团结一致,共同对外。他说:“民国肇造,政党勃兴,我国民政治之思想发达,已有明征,较诸从前帝政时代,人民不知参政权之宝贵者,何止一日千里”。“惟徒党既盛,统系或歧,两党相持,言论不无激烈,深恐迁流所及,因个人之利害,忘国事之艰难。方今民国初兴,尚未巩固,倘有动摇,则国之不存,党将焉附?无论何种政党,均宜蠲除成见,专趋于国利民福之一途”。“凡我国民,务念阋墙御侮之忠言,懔同室操戈之大戒,折衷真理,互相提携,忍此小嫌,同扶大局,本大总统有厚望焉!”

    【马悲鸣】虽然不出爱国贼套路,但言辞确实恳切,比后世之国共两党与如今之民运强多了。尤其共产党和由共产党里分化出来的如今所谓民运,就会大帽子压人,比袁世凯差远了。如今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在整顿政党。国民党的“一个政府,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比袁世凯走得更远。

    【林思云】民国初年政党虽多,但按政见区分,大致可分成“国权党”和“民权党”两派。“国权党”主张国家主权第一,人民权利次之,必要时可以牺牲民权来保证国家统一、领土完整;而“民权党”主张人民权利第一,国家主权次之,必要时可以牺牲国家主权领土来保证民权。“国权党”的代表是章太炎领导的共和党,而“民权党”的代表是孙中山名义领导,宋教仁实际领导的同盟会。除了共和党和同盟会两大党外,统一共和党也有相当大的势力,其政见介于共和党和同盟会之间,是“国权党”和“民权党”的中间派。

    “国权党”和“民权党”的主要具体争执在于搞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中国,还是搞一个各省主权的联邦制中国。满清后期,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衰退,地方势力增强。按照中国“合久必分”的传统,地方势力抬头国家就有分裂的危险。早在辛亥革命前,很多革命党人就提议中国搞“联省自治”的联邦制。辛亥革命成功后,这些革命党人更是要把“联省自治”的方案付诸实施。

    【马悲鸣】民国初年民权派党人和袁世凯的最大争执之一,就是地方省长的产生方法。民权派主张各省省长应由当地人民选举产生,这其实就是承认各省具有人事独立权,中央政府是联邦形式的政府。但袁世凯坚决反对民权派的联邦制方案,主张集权的中央政府,地方省长由中央政府任命。宋教仁被刺后,民权派群龙无首势力大减,袁世凯乘机强行通过中央集权制的民国宪法。

    【林思云】民权派在袁世凯的打击下虽然一时间一蹶不振,但袁死后又开始重新掀起“联省自治”的浪潮。当时还是愤青的毛泽东也积极赞成“联省自治”,主张湘人自治,建立“湖南共和国”。孙中山名义上虽是民权派,但其内心却赞成国权派。后来孙中山提出北伐武力统一中国,就完全背离了民权派。国民党北伐统一中国后,主张“联省自治”民权派仍有一部分势力温存下来。直到共产党上台,民权派才真正销声匿迹。

    【马悲鸣】国权派和民权派大概就是如今爱国贼与民运贼的祖宗。不过后来的国共两党与民运都是在朝则是国权党,在野则是民权党。穷则独争民权,达则转要国权。

    【林思云】然而近年来在海外和台湾,一些人又开始提出中国搞联邦制的主张,民权派有死灰复燃的趋势。近百年前“国权”和“民权”争执,又重新展开了论战。从国权派的角度来看,袁世凯维护中国统一有功,孙中山、蒋介石等人也都有功,而宋教仁、蔡鄂、陈炯明、谭延闿等民权派都是分裂祖国的罪人了。从民权派的角度来看,宋教仁等人是中国民主之父,因为他们切切实实在中国大地上进行过民主的试验,而袁世凯、孙中山等人则都应划入反民主人士一类了。

    下面我们再谈一下国民党的创立。民国元年的北京临时参议院共有120席议席,同盟会和共和党各占40席,统一共和党占25席,其他小党占15席。此时国权党和民权党基本势均力敌。国权党支持袁世凯搞开明独裁,而民权党则反对开明独裁。为了打破国权党和民权党势均力敌的现状,宋教仁提出“毁党造党”的战略,废除同盟会,建立一个新党,在国会和内阁取得优势,分散和架空袁世凯的权力。

    宋的主张很快得到同盟会会员的热烈支持。在宋教仁的奔走说服下,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及其他几个小党合并,正式成立国民党。国民党虽然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但实际领导权在宋教仁手里,孙中山也很少过问国民党的事。宋教仁是国民党的创建人,但一些历史书却把孙中山说成是国民党的创建人,有所失实。

    【马悲鸣】原来创建国民党的是宋教仁,而非孙中山。其实也不是什么“一些历史书”,而是国共两党的“所有历史书”都是这么写的。

    【林思云】国民党成立后,立即积极展开拉拢选票的议会斗争。在1913年2月举行的首次国会选举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870议席中,共占了392席,而国权派的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加起来也只有223席,国民党占据了参众两院绝对支配地位,可以组成多数党说了算的内阁政府。国民党的大胜让袁世凯心惊,他明白用合法的手段已经无法对付国民党,不得不考虑其他的应急方法。

    辛亥革命后不久的一段时间,袁世凯与孙中山、黄兴的私交较好,袁世凯给孙中山全国铁路督办的肥缺,任命黄兴为陆军上将,孙黄两人也不太与袁世凯作对,黄兴甚至还邀请袁世凯加入国民党。唯有宋教仁坚持搞议会民主,总是与袁世凯作对。袁世凯也多次想和宋教仁拉拢私人关系,给宋教仁介绍英文女秘书,被宋教仁婉拒;宋教仁回乡探母时,袁送给宋教仁一张50万元支票,也被宋退还。

    【马悲鸣】看来,只有宋教仁,才是真正的中国民主之父。

    【林思云】的确如此。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以国会多数党领袖的身分从上海出发赴京,准备组织国民党内阁,在车站遭刺客枪击重伤,3月22日逝世。宋教仁被刺案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为袁世凯所为,但多数历史学家均认为袁世凯参与了此事,因为他最有杀宋教仁的动机。宋教仁案其实是国权派与民权派争斗的牺牲品,不应简单地理解为袁世凯对宋教仁的个人仇杀。

    【马悲鸣】最近我看到新的说法是:袁世凯似无刺宋动机,反倒是孙中山有此前科,比如民初的“血溅光复会”。不过当年的刺宋案有赵秉钧的“梁山魁首”电报,且其不旋踵就死了,很令人感到奇怪。

    【林思云】在中国很多历史大案的真相真是很难搞得清楚。不过宋教仁虽然死了,但他创建的议会民权政府体制还在。在这个民主体制的约束下,北洋政府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民主的政府。袁世凯时代北洋政府统治期间,中国思想界和文学界出现前所未有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

    我们现在推崇的“五四”时期思想解放,赞赏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思想革命的前锋。但很多人却吃水忘了掘井人,忘了那时主要是由于具有民主精神的北洋政府不干预文化教育界,才使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可能。国民党北伐统一中国后,三民主义成为唯一合法的思想,百家争鸣的思想界从此黯淡下去。

    【马悲鸣】北伐毁了中国宪政,诚不虚也。中国近代史上的人才,甚至连共产党早期英才,皆是北洋民国政府时期的自由风气所致。文革批判的所谓“三十年代文艺”,其中辈出的人物讲到底都是二十年代北洋政府时期训练出来的。当我们愤恨共产党的政治课时不要忘了,在废科举之后重新给学生戴上思想紧箍咒的正是国民党首开的《三民主义》教育课。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民国第一场民主与独裁的争论(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策马入林(九) 民国第一场民主与独裁的争论

      【马悲鸣】林思云,虽然你谈及两次倒孙运动,但毕竟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 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有三权分立的西方民主制衡色彩。孙再不民主, 但能起草这个《临时约法》的民主文件,说明孙的骨子里还是民主的嘛。

      【林思云】你大概是偏信了国共两党的宣传。其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非出 自孙中山的思想,而恰恰是出自宋教仁的手笔。

      【马悲鸣】问题是除了国共两党的宣传,我上哪儿找事实真相去。你这说法倒挺 新鲜的,愿闻其详。

      【林思云】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身份,颁布了具 有西方三权分立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少历史学者因此把孙中山描述 为“中国民主之父”,把民国初期建立的民主体制政府归因于孙中山的功劳,而 历史事实却正好相反。孙中山本来是根本反对民主体制的,只是由于宋教仁的坚 持,《临时约法》和民主政府才得以诞生。如果要说中国的民主之父,应该说宋 教仁当之无愧。

      【马悲鸣】宋教仁虽然并非名不见经传的无名之辈,但使他真正出了大名的似乎 只是他的遇刺身亡。

      【林思云】在同盟会的领导人当中,孙中山是创造“主义思想”的政治导师型人 物,不过由于孙中山做事独裁专断,好高骛远,很快在同盟会中失去了威信;章 太炎是擅长宣传鼓动的学者型人物,但章太炎恃才傲物,唯我独尊,不适合搞革 命党的组织建设工作;黄兴专心致意军事斗争,适合做将军,缺乏领导全局的统 率能力;只有宋教仁既有洞察全局的战略眼光,又有运筹帷幄的组织能力,这使 宋教仁在同盟会中的作用和地位稳步上升。

      【马悲鸣】这么说,辛亥革命的同盟会主帅应该是宋教仁,而非孙中山了。

      【林思云】确实如此。1909年倒孙运动后,同盟会群龙无首,宋教仁就担负起 了实际领导工作。孙中山固执地搞两广地区的边陲起义,但每次均遭失败。后来 宋教仁建立了同盟会中部总会,拨乱反正地提出在中国腹地搞武装起义的战略计 划,策划了武昌起义,造就辛亥革命成功。此后孙中山虽有同盟会总理之虚名, 而同盟会的实际领导人却是宋教仁。袁世凯私下把宋教仁比喻为梁山魁首“宋 江”,孙中山不过是虚名首领“晁盖”而已,这也是袁要暗杀宋教仁,却不暗杀 孙中山的理由。

      【马悲鸣】想不到宋教仁这么有本事。以前从来没听说过。我所知道的宋教仁只 是个迷信议会道路的赫鲁晓夫前辈,最后以自己的死证明了此路不通。这都是我 在反修防修的《九评》时代学的。

      【林思云】1912年12月26日,刚从美国归来到达上海的孙中山,与同盟会的 最高干部:宋教仁、黄兴、陈其美、居正、胡汉民等人,讨论新成立临时政府的 形态。宋教仁首先提出西方式三权分立国体和限制大总统权力的内阁制政府的构 想,却立即遭到孙中山的强烈反对。孙中山坚决反对三权分立国体,更反对限 制大总统权力的内阁制政府体制。孙中山说:“‘三权分立’和‘内阁制’,在 和平时期也许行得通。但现在是非常时期,没有一个强权的大总统就不能进行强 有力的革命斗争”。面对孙中山的怒火,宋教仁仍然坚持己见,两者僵持不下。 最后黄兴站出来说话,宋教仁才沉默下来。

      【马悲鸣】黄兴在青天白日旗的问题上被孙中山骂得狗血喷头,后来似乎是被骂 服了,居然处处听命于孙中山。宋教仁是其副手出身,当然势孤力单了。那么孙 中山反对“三权分立”总得有点理由吧。否则岂不成了赤裸裸的独裁?

      【林思云】是这样。孙中山也有一套他自己的理论,这就是所谓革命分三步走的 “三序”构想。

      【马悲鸣】就是那个“三政”吧。军政、训政、宪政。

      【林思云】是的。孙中山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虽然孙中山也把建立民主政治作为中国革命的三大目标之一,但孙 中山并没有准备在革命成功后立即在中国实现民主政治,而是要经过“军政、训 政、宪政”三个阶段(即所谓“三序”),来逐步实现民主化。

      “军政”阶段是指革命刚成功以后,要由革命军的军政府实行独裁的“军法之 治”,这时既没有宪法也没有议会。在军政府的军事统治下,粉碎反革命势力的 反扑,整备政治民主化所需的环境。等待民主政治所需的环境初步成熟以后,进 入“训政”阶段。“训政”阶段是指在地方上进行局部的民主化试验,对人民大 众进行民主政治的指导和训练,但这时全国仍由中央政府进行独裁的“约法之 治”。等待人民大众的政治觉悟成熟以后,最后进入“宪政”阶段。“宪政”阶 段是指由成熟的国民进行选举,制订宪法,然后解散独裁的中央政府,建立民选 政权,最终实现真正民主化的“宪法之治”。

      【马悲鸣】孙中山的办法听起来也不无道理。

      【林思云】孙中山坚持在中国实现民主化要有一个过渡时期,其根据是建立在怀 疑中国老百姓的政治能力的“愚民论”上。孙中山赞成孔子的学说,认为人可以 分为三类:“先知先觉者、后知后觉者、不知不觉者”。孙中山认为中国的绝大 多数人民都属于“不知不觉者”,他们必须在一个由“先知先觉者”组成的革命 党的领导下,才能走向民主化和实现自身的解放。孙中山说:“中华民国的国民 虽然是国家的主人,但实际上和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幼稚。革命党则要承担起养 育、教育这些幼稚国民的母亲的角色”。

      【马悲鸣】中国老百姓确实够愚昧的。鲁迅对此有很精到的描写,比如阿克尤, 只要有机会,就去城里放抢,还自命为革命党。文革造反派和八九六四的学生虽 然不一定放抢,但批斗无辜,武斗,私占公共场地,仍是无法无天。

      【林思云】孙中山强调在幼稚的国民养育成熟以后,才能将政权交还给国家主人 的人民大众。而在人民成熟以前的阶段,必须由先知先觉者组成的革命党进行单 方面灌输型的指导式统治。因此孙中山设想把辛亥革命后的革命政府建成一个独 裁的军事政府,而大总统要有独裁者一样的绝对权利和权威。但孙中山的独裁政 府设想遭到宋教仁的强力反对,宋教仁认为中国不需要什么“三序”过程,应该 一步到位实现西方式的宪政民主体制。

      【马悲鸣】毛泽东批评孙中山的三政时质问说∶“训政?由谁来训?”

      这个质问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西方有句名言,教育别人者必须是受过教育之 人。给别人以再教育者,必须是经受过再教育之人。孙中山的军政好办,只要军 事独裁就行。后来的老蒋也是这样做的。问题是训政之时由谁来训?确实是个问 题。因为如果想要训全民,必须有足够的,已经训过政的人来训。而经过漫长的 军政阶段之后,所有浮上官位的权势人员都习惯于军事独裁,怎么可能找到足够 的训政人员来给全民训政呢?

      现在中国的局势仍是如此。国家法治不张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没有足够的经受过法 制训练的人员来训练老百姓守法。只好是出了问题以后强行压制。国家就老也摆 脱不了军政。国民党叫军政,共产党叫军管。大致的意思差不多。「六四」就是 一次被迫军管(现在叫戒严)的典型。

      【林思云】在同盟会的领导人当中,宋教仁是最具民主思想的革命家,他一直致 力于在中国建设西方式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宋教仁在日本期间,翻译了《英国 制度要览》《俄国制度要览》《美国制度要览》《德国官制》《各国警察制度》 等工具书,为宪政民主政治做知识准备。宋教仁认为要建立宪政民主政治,最 重要的是有一个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治体制,还要有一个对议会负责而不是对 大总统负责的内阁政府。宋教仁的政治思想在同盟会中也有很大影响,亦有很多 追随者。

      【马悲鸣】没想到宋教仁除了组织武装起义,还干了这么多文事,真是文武全 才。

      【林思云】在孙宋这场民主与独裁的争论中,革命党中多数人还是赞成宋教仁的 主张。早在武昌起义后不久,在宋教仁的主持拟定下,武昌军政府就颁布了具有 西方三权分立民主思想的《鄂州临时约法》,这后来成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原型。1912年3月8日,参议院通过了宋教仁草拟的《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约法》明确新中国采用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以及限制大总统权力的内 阁责任制政府。《约法》第三章规定:参议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第四章规 定:临时大总统和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官员均须经参 议院同意。

      【马悲鸣】既然是宋教仁起草的,为什么史称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呢?

      【林思云】这的确有些讽刺意味。尽管孙中山不赞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 后却是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表前孙中山 在《约法》中增加了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孙中山之所以同意公 布《约法》,是因为他很快就要把临时大总统转让给袁世凯了。孙中山后来在讲 话中说:“在南京制定的《民国约法》,除了‘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 条外,其它全不是我的意思”。

      【马悲鸣】“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条和孙中山主张军政时期的独裁 正好一百八十度相反。孙中山见自己手中的大总统宝座要度让于人了,所以才提 出这一条来掣肘他人。如果他的大总统能继续做下去,他断是不会增加这一条来 授人以柄,掣肘自己。

      【林思云】中国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孙中山把大总统宝位让位给袁世凯,是因为 上了袁世凯的当,并说孙中山让位是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风格高尚之 举。其实这也不是历史事实,因为早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前,宋教仁等就 已经准备好把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了,袁世凯并没有欺骗孙中山。武昌起义 发生后不久,袁世凯密派使者到革命军,提出双方停战讲和,对革命军进行“招 安”。对此宋教仁向袁世凯的使者转达了革命军方面的立场,向袁世凯提议: “乞速转戈北征,驱逐鞑虏。立此奇勋,不愧为汉族男儿。果而,我辈当敬之爱 之,将来自可被举为大总统,较诸现在之内阁总理,实有天壤之别。不然吾辈一 面当长驱北伐,一面当实行暗杀主义,后悔无及矣。”

      【马悲鸣】暗杀主义可是恐怖主义了。不过宋教仁没暗杀袁世凯,后来倒是袁世 凯暗杀了宋教仁。

      【林思云】黄兴也向袁世凯送去书简,其中说:“明公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 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虏而朝 食,非但湘鄂人民载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当亦无有不拱手听命 者。苍生霖雨,群仰明公,千载一时,祈毋坐失。”

      【马悲鸣】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时,曾被比作“中国第一华盛顿,世界第二华盛 顿”,可不旋踵又成了“窃国大盗”。中国人的好恶就在两句之间耳。不过以前 的教科书上都说是孙中山顾全大局,把总统宝座让给袁世凯的。原来是宋教仁和 黄兴的主意。孙中山还耿耿于怀。这教科书上怎么尽颠倒黑白呀。

      【林思云】在革命政府内部已经内定把大总统让给袁世凯的情况下,1912年1 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就任大总统的当天就给袁世凯拍 去电报说:大总统的职位是留给袁世凯的,他不过是临时占据一下而已,期盼袁 世凯早来南京就职。当然孙中山对让他做一个一晃而过的过渡性临时大总统并不 满意,他就任大总统后,提出革命军出兵北伐,武力消灭北京政府。

      【马悲鸣】反正都是让别家人马去冲锋陷阵,孙中山乐得唱高调。

      【林思云】但革命政府中的大多数不赞成孙中山的意见,认为革命军的实力还无 法与袁世凯的北洋军抗衡,南北议和是实现共和的最佳选择。1912年2月15 日,南京临时参议院以全票(17票)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比孙中山还多 一票(孙中山以17票中的16票当选)。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辞去只做了 三个月的临时大总统,却没有一天掌握过实权。

      【马悲鸣】这不难想象。听命于孙中山的嫡系人马都让他在黄花岗暴动中打光 了。武昌哗变又没他的功劳。别人凭着什么要听命于他?

      【林思云】当然宋教仁等人同意把大总统让位给袁世凯,也不是对袁世凯没有防 备。宋教仁认为只要建立了内阁责任制的民主政体,一任总统不过几年时间,如 果袁世凯干不好还可以把他选下来。宋教仁过分轻信民主体制的作用,忽视了军 队,忘记了中国一直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经久不衰传统,没有积极抓军队。这 是宋教仁后来惨遭暗杀,中国第一次民主尝试失败的关键因素。

      【马悲鸣】孙中山的军政独裁只要一开,谁还愿意松手权柄?只要天下坐稳了 三、四十年,或者父子两代,熬死当初那些知道宪政的内部反对派,宪政就没人 懂了。更何况毛泽东嗤笑的“训政?由谁来训?”也有一定道理。所以孙中山的 办法即使行得通,也是走向专制独裁,而非民主。他指定的接班人先总统蒋公父 子就是明证。甚至连搞无产阶级专政的共产党也认孙中山是革命现行者。凡鼓吹 走孙中山道路的,都是想先享受孙中山的军政独裁,而把宪政推到猴年马月去。

      我记得台湾学术界提出民国有三个国父,分别是孙中山、章太炎和黄兴。却唯独 没有宋教仁。这可能是因为宋只是黄兴的两湖派副手出身,而且不事张扬吧。

      【林思云】美国的国父有五十名之多,而其实众所周知的也不过华盛顿、杰佛 逊、福兰克林三人而已。这次就聊到这里吧,下次再说。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林思云是一个人吗? (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林思云是一个人吗?

      三年前,初当网民的九哥,饥饿地在网上吸收营养。林思云是我最喜欢的作者之一。随着与远在天边的各路网上名人们对话或见面,(比如草庵居士、吕柏林、芦笛、伍凡、狼协、洪哲胜、张三一言、老幺、安魂曲、茉莉等等)与近在眼前的林思云见面便成为我的一桩心愿。为此,我曾在他的文章后面跟贴,也把他的文集列入到本人“日本九歌网”的“论坛精选”栏目里,还在自己的文章里几次引用他的文章。然而,这一系列的动作都像是对着墙上的美女图献媚。曾听说林思云是一位化学家,看来这一回提琴没能引起化学反应。

      然而,网上飘来种种传说,比如“林思云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小组。”另外也有人猜“林思云不是中国人,而是中国通的日本鬼。”这类传说使得林思云其人,或者“其鬼”更加神秘。

      让人好奇,也是一种本事。尽管我读他文章的目的是吸取思想营养,但也不排除有对其人(鬼)的好奇。

      我喜欢读林的两类文章。一是中日关系,比如他对“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经过与历史背景、南京大屠杀、靖国神社参拜、钓鱼岛等一系列问题的见解。二是他对国人民族性的解剖,有关文章比如《东方人的智慧和西方人的智慧》、《中国式的忠诚》、《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中国不需要思想家》、《中国人之劣根谈》等。可以说他的每篇文章都给了我新的信息和思想。

      林的文章读多了,我便发现他与一般中国人,具体地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思想方法。(或者叫思维方式 way of thinking)什么是“中国人的思想方法”,简单地说就是“自以为是。”只要有人与自己的意见观点不同,不等人说完,就断言“你不对,”或者“你错了。”接着便可能挥舞乱棍“汉奸”“叛徒”“特务”“弱智”。但林思云却可以耐心细致地去解读分析别人的观点和意见,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甚至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找出别人的道理来。其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对方,知己知彼达到实际意义上的交流。众所周知,“交流”是与人相处的基础。个人与个人是如此,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

      不知不觉我在“中毒”,竟而发展到贩卖起他的思想来,比如在每周六的世界华人网络“辩论会场”上,只要谈到中日问题,我几乎成了他的代言人。

      本以为永远见不到林思云其人,不料突然收到一位同胞的来信。(他不愿意让我透露他的姓名。没有姓名怎么称呼?其实我觉得他的忧虑有点多余。“多余”!那就叫他“余兄”吧。)余兄在信里做了自我介绍。让我惊喜的是,他说他是林思云的朋友,并且说“我和林思云希望见到您,并成为朋友。”接着我收到林思云的信。那更是喜出望外。我立刻一一给他们回了信。晚上,我接到林思云的电话时,正在加油站加油。九哥加油,加油加油!

      第二天,我们约好下午5点在名古屋车站见面。时间一到,我就见到了余兄。他高大魁梧。与他握手时我真想找个有台阶的地方跳上去。余兄告诉我,他是日语专家,在大学教书,来日本已经20多年了。他说起他曾给我发了一封信,结果被退了回来。他以为九哥是那种搭个架子把自己支起来的人,所以对他的来信不屑一顾。其实我九某正好相反。我是敞开大门,交友不分男女老少高低贵贱的。他说他鼓足了勇气给我再发了一次,结果我们见面了。我到现在还在感谢余兄,要不是他的勇气,那将是一场多么巨大的误会和遗憾啊!

      只等了几分钟我便与林思云握手合影。林比我年轻,比我高大,比我白净,比我……哎,别比了!要比就说他比我想像的不同。他并不是一个沉默寡言硬邦邦的黑面书生,相反温和善谈像一个白面小生。我们一见如故,话一投机讲不停。我们除了谈些人人都谈的话题外,也谈到相互的文章。当然,我们没有忘记谈谈我们民族的问题。我们都同意,中国人不改良自己民族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方法,换成哪个党来统治都是会好不了的。

      在烧肉店里增添完体重后,我请两位到了我的小提琴店小坐了一会。余兄提出了一个建议:“何不把你们两人的某些文章弄到一起,出一本日语版的书。”我被这个建议所震撼。让中国人了解日本,让日本人了解中国,别人做了许多,我们也应该做一点。因为我们也是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其实,经常在媒介看到日本人对中国的误解或偏见,我都很想给他们提供些参考意见。只可惜本人的日语水平目前还只够对付生意和泡妞。现在有了余兄,以后应该就不同了。

      几个小时一晃就过去了,告别通常都是戏剧的高潮。“我们为见面而激动,为分别而伤感。我们互相紧紧地拥抱着自己的同胞,就像拥抱着自己的祖国。祖国啊!……(音乐起)那壮观的场景感动着数千围观的日本人,顿时把名古屋车站变成了眼泪鼻涕的海洋。”当然,以上所描述的一切都没有发生,因为不是拍电影。我们只是紧紧握了握对方的手,说好以后多多交流。

      对了,通过余兄介绍,我得知林思云也有小说作品。回到家里我熬夜读完了他的《无言之约》。这篇小说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林思云,一个情感细腻、淳朴,稚气的青年。因为这篇小说写的是他与一位日本女子天天在地铁上见面几分钟,花了一年,费了几千几万字终于结束到送书送手绢的青春儿语。整个过程我觉得就像一首克里德曼的浪漫钢琴诗。要是换上九哥,恐怕一开场就是大刀阔斧,几钻头早把那女孩子的洞打穿了。凭心说,我们的民族,像林思云般肯思想的人实在欠缺,所以我宁可他的思想多冒火花,而不在儿女情长上耗费拼音。

      当然,林思云终究不是国王,不是好莱坞大明星,并不是为了见面而见面。我见他除了交个朋友以便更直接地向他学习外,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那个任务便是:“代表平民九哥向他表示:希望他更多地思想,用他思想的结晶去影响我们的民族,尤其是影响我们民族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方法。”

      我会面了林思云,所以我可以告诉各位:林思云是一个人。他不但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优秀的人,是一个和蔼、斯文、彬彬有礼、实在而不做作的人。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林思云是个让人尊敬的人,据我所知是网上著名的写家中少有的从来没有对别人个人攻击过的一个。
      • 很好, 对我的部分历史知识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造.
      • [我们都同意,中国人不改良自己民族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方法,换成哪个党来统治都是会好不了的], very meaningful
        • 呵呵, 这就是所谓的思维方式“去中国化”吧!
          • (#1424666) but nobody talk about the way we Chinese think here:
    • " 虽说是共产党不如国民党,国民党不如北洋,北洋不如大清 " 哈哈,不同意最后一句话。
      • 凭什么他说的就是对的
        • everyone is right :-P
        • who said "他说的就是对的"?
          • #1427385
            • sorry, I still cann't see "对的".
              • Then my understanding is wrong. Sorry.
    • "策马入林"这个系列很精彩,为什么只给出三章。还是我给出全部链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