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策马入林(九) 民国第一场民主与独裁的争论
【马悲鸣】林思云,虽然你谈及两次倒孙运动,但毕竟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 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有三权分立的西方民主制衡色彩。孙再不民主, 但能起草这个《临时约法》的民主文件,说明孙的骨子里还是民主的嘛。
【林思云】你大概是偏信了国共两党的宣传。其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非出 自孙中山的思想,而恰恰是出自宋教仁的手笔。
【马悲鸣】问题是除了国共两党的宣传,我上哪儿找事实真相去。你这说法倒挺 新鲜的,愿闻其详。
【林思云】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身份,颁布了具 有西方三权分立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少历史学者因此把孙中山描述 为“中国民主之父”,把民国初期建立的民主体制政府归因于孙中山的功劳,而 历史事实却正好相反。孙中山本来是根本反对民主体制的,只是由于宋教仁的坚 持,《临时约法》和民主政府才得以诞生。如果要说中国的民主之父,应该说宋 教仁当之无愧。
【马悲鸣】宋教仁虽然并非名不见经传的无名之辈,但使他真正出了大名的似乎 只是他的遇刺身亡。
【林思云】在同盟会的领导人当中,孙中山是创造“主义思想”的政治导师型人 物,不过由于孙中山做事独裁专断,好高骛远,很快在同盟会中失去了威信;章 太炎是擅长宣传鼓动的学者型人物,但章太炎恃才傲物,唯我独尊,不适合搞革 命党的组织建设工作;黄兴专心致意军事斗争,适合做将军,缺乏领导全局的统 率能力;只有宋教仁既有洞察全局的战略眼光,又有运筹帷幄的组织能力,这使 宋教仁在同盟会中的作用和地位稳步上升。
【马悲鸣】这么说,辛亥革命的同盟会主帅应该是宋教仁,而非孙中山了。
【林思云】确实如此。1909年倒孙运动后,同盟会群龙无首,宋教仁就担负起 了实际领导工作。孙中山固执地搞两广地区的边陲起义,但每次均遭失败。后来 宋教仁建立了同盟会中部总会,拨乱反正地提出在中国腹地搞武装起义的战略计 划,策划了武昌起义,造就辛亥革命成功。此后孙中山虽有同盟会总理之虚名, 而同盟会的实际领导人却是宋教仁。袁世凯私下把宋教仁比喻为梁山魁首“宋 江”,孙中山不过是虚名首领“晁盖”而已,这也是袁要暗杀宋教仁,却不暗杀 孙中山的理由。
【马悲鸣】想不到宋教仁这么有本事。以前从来没听说过。我所知道的宋教仁只 是个迷信议会道路的赫鲁晓夫前辈,最后以自己的死证明了此路不通。这都是我 在反修防修的《九评》时代学的。
【林思云】1912年12月26日,刚从美国归来到达上海的孙中山,与同盟会的 最高干部:宋教仁、黄兴、陈其美、居正、胡汉民等人,讨论新成立临时政府的 形态。宋教仁首先提出西方式三权分立国体和限制大总统权力的内阁制政府的构 想,却立即遭到孙中山的强烈反对。孙中山坚决反对三权分立国体,更反对限 制大总统权力的内阁制政府体制。孙中山说:“‘三权分立’和‘内阁制’,在 和平时期也许行得通。但现在是非常时期,没有一个强权的大总统就不能进行强 有力的革命斗争”。面对孙中山的怒火,宋教仁仍然坚持己见,两者僵持不下。 最后黄兴站出来说话,宋教仁才沉默下来。
【马悲鸣】黄兴在青天白日旗的问题上被孙中山骂得狗血喷头,后来似乎是被骂 服了,居然处处听命于孙中山。宋教仁是其副手出身,当然势孤力单了。那么孙 中山反对“三权分立”总得有点理由吧。否则岂不成了赤裸裸的独裁?
【林思云】是这样。孙中山也有一套他自己的理论,这就是所谓革命分三步走的 “三序”构想。
【马悲鸣】就是那个“三政”吧。军政、训政、宪政。
【林思云】是的。孙中山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虽然孙中山也把建立民主政治作为中国革命的三大目标之一,但孙 中山并没有准备在革命成功后立即在中国实现民主政治,而是要经过“军政、训 政、宪政”三个阶段(即所谓“三序”),来逐步实现民主化。
“军政”阶段是指革命刚成功以后,要由革命军的军政府实行独裁的“军法之 治”,这时既没有宪法也没有议会。在军政府的军事统治下,粉碎反革命势力的 反扑,整备政治民主化所需的环境。等待民主政治所需的环境初步成熟以后,进 入“训政”阶段。“训政”阶段是指在地方上进行局部的民主化试验,对人民大 众进行民主政治的指导和训练,但这时全国仍由中央政府进行独裁的“约法之 治”。等待人民大众的政治觉悟成熟以后,最后进入“宪政”阶段。“宪政”阶 段是指由成熟的国民进行选举,制订宪法,然后解散独裁的中央政府,建立民选 政权,最终实现真正民主化的“宪法之治”。
【马悲鸣】孙中山的办法听起来也不无道理。
【林思云】孙中山坚持在中国实现民主化要有一个过渡时期,其根据是建立在怀 疑中国老百姓的政治能力的“愚民论”上。孙中山赞成孔子的学说,认为人可以 分为三类:“先知先觉者、后知后觉者、不知不觉者”。孙中山认为中国的绝大 多数人民都属于“不知不觉者”,他们必须在一个由“先知先觉者”组成的革命 党的领导下,才能走向民主化和实现自身的解放。孙中山说:“中华民国的国民 虽然是国家的主人,但实际上和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幼稚。革命党则要承担起养 育、教育这些幼稚国民的母亲的角色”。
【马悲鸣】中国老百姓确实够愚昧的。鲁迅对此有很精到的描写,比如阿克尤, 只要有机会,就去城里放抢,还自命为革命党。文革造反派和八九六四的学生虽 然不一定放抢,但批斗无辜,武斗,私占公共场地,仍是无法无天。
【林思云】孙中山强调在幼稚的国民养育成熟以后,才能将政权交还给国家主人 的人民大众。而在人民成熟以前的阶段,必须由先知先觉者组成的革命党进行单 方面灌输型的指导式统治。因此孙中山设想把辛亥革命后的革命政府建成一个独 裁的军事政府,而大总统要有独裁者一样的绝对权利和权威。但孙中山的独裁政 府设想遭到宋教仁的强力反对,宋教仁认为中国不需要什么“三序”过程,应该 一步到位实现西方式的宪政民主体制。
【马悲鸣】毛泽东批评孙中山的三政时质问说∶“训政?由谁来训?”
这个质问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西方有句名言,教育别人者必须是受过教育之 人。给别人以再教育者,必须是经受过再教育之人。孙中山的军政好办,只要军 事独裁就行。后来的老蒋也是这样做的。问题是训政之时由谁来训?确实是个问 题。因为如果想要训全民,必须有足够的,已经训过政的人来训。而经过漫长的 军政阶段之后,所有浮上官位的权势人员都习惯于军事独裁,怎么可能找到足够 的训政人员来给全民训政呢?
现在中国的局势仍是如此。国家法治不张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没有足够的经受过法 制训练的人员来训练老百姓守法。只好是出了问题以后强行压制。国家就老也摆 脱不了军政。国民党叫军政,共产党叫军管。大致的意思差不多。「六四」就是 一次被迫军管(现在叫戒严)的典型。
【林思云】在同盟会的领导人当中,宋教仁是最具民主思想的革命家,他一直致 力于在中国建设西方式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宋教仁在日本期间,翻译了《英国 制度要览》《俄国制度要览》《美国制度要览》《德国官制》《各国警察制度》 等工具书,为宪政民主政治做知识准备。宋教仁认为要建立宪政民主政治,最 重要的是有一个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治体制,还要有一个对议会负责而不是对 大总统负责的内阁政府。宋教仁的政治思想在同盟会中也有很大影响,亦有很多 追随者。
【马悲鸣】没想到宋教仁除了组织武装起义,还干了这么多文事,真是文武全 才。
【林思云】在孙宋这场民主与独裁的争论中,革命党中多数人还是赞成宋教仁的 主张。早在武昌起义后不久,在宋教仁的主持拟定下,武昌军政府就颁布了具有 西方三权分立民主思想的《鄂州临时约法》,这后来成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原型。1912年3月8日,参议院通过了宋教仁草拟的《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约法》明确新中国采用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以及限制大总统权力的内 阁责任制政府。《约法》第三章规定:参议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第四章规 定:临时大总统和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官员均须经参 议院同意。
【马悲鸣】既然是宋教仁起草的,为什么史称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呢?
【林思云】这的确有些讽刺意味。尽管孙中山不赞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 后却是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表前孙中山 在《约法》中增加了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孙中山之所以同意公 布《约法》,是因为他很快就要把临时大总统转让给袁世凯了。孙中山后来在讲 话中说:“在南京制定的《民国约法》,除了‘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 条外,其它全不是我的意思”。
【马悲鸣】“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条和孙中山主张军政时期的独裁 正好一百八十度相反。孙中山见自己手中的大总统宝座要度让于人了,所以才提 出这一条来掣肘他人。如果他的大总统能继续做下去,他断是不会增加这一条来 授人以柄,掣肘自己。
【林思云】中国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孙中山把大总统宝位让位给袁世凯,是因为 上了袁世凯的当,并说孙中山让位是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风格高尚之 举。其实这也不是历史事实,因为早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前,宋教仁等就 已经准备好把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了,袁世凯并没有欺骗孙中山。武昌起义 发生后不久,袁世凯密派使者到革命军,提出双方停战讲和,对革命军进行“招 安”。对此宋教仁向袁世凯的使者转达了革命军方面的立场,向袁世凯提议: “乞速转戈北征,驱逐鞑虏。立此奇勋,不愧为汉族男儿。果而,我辈当敬之爱 之,将来自可被举为大总统,较诸现在之内阁总理,实有天壤之别。不然吾辈一 面当长驱北伐,一面当实行暗杀主义,后悔无及矣。”
【马悲鸣】暗杀主义可是恐怖主义了。不过宋教仁没暗杀袁世凯,后来倒是袁世 凯暗杀了宋教仁。
【林思云】黄兴也向袁世凯送去书简,其中说:“明公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 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虏而朝 食,非但湘鄂人民载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当亦无有不拱手听命 者。苍生霖雨,群仰明公,千载一时,祈毋坐失。”
【马悲鸣】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时,曾被比作“中国第一华盛顿,世界第二华盛 顿”,可不旋踵又成了“窃国大盗”。中国人的好恶就在两句之间耳。不过以前 的教科书上都说是孙中山顾全大局,把总统宝座让给袁世凯的。原来是宋教仁和 黄兴的主意。孙中山还耿耿于怀。这教科书上怎么尽颠倒黑白呀。
【林思云】在革命政府内部已经内定把大总统让给袁世凯的情况下,1912年1 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就任大总统的当天就给袁世凯拍 去电报说:大总统的职位是留给袁世凯的,他不过是临时占据一下而已,期盼袁 世凯早来南京就职。当然孙中山对让他做一个一晃而过的过渡性临时大总统并不 满意,他就任大总统后,提出革命军出兵北伐,武力消灭北京政府。
【马悲鸣】反正都是让别家人马去冲锋陷阵,孙中山乐得唱高调。
【林思云】但革命政府中的大多数不赞成孙中山的意见,认为革命军的实力还无 法与袁世凯的北洋军抗衡,南北议和是实现共和的最佳选择。1912年2月15 日,南京临时参议院以全票(17票)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比孙中山还多 一票(孙中山以17票中的16票当选)。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辞去只做了 三个月的临时大总统,却没有一天掌握过实权。
【马悲鸣】这不难想象。听命于孙中山的嫡系人马都让他在黄花岗暴动中打光 了。武昌哗变又没他的功劳。别人凭着什么要听命于他?
【林思云】当然宋教仁等人同意把大总统让位给袁世凯,也不是对袁世凯没有防 备。宋教仁认为只要建立了内阁责任制的民主政体,一任总统不过几年时间,如 果袁世凯干不好还可以把他选下来。宋教仁过分轻信民主体制的作用,忽视了军 队,忘记了中国一直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经久不衰传统,没有积极抓军队。这 是宋教仁后来惨遭暗杀,中国第一次民主尝试失败的关键因素。
【马悲鸣】孙中山的军政独裁只要一开,谁还愿意松手权柄?只要天下坐稳了 三、四十年,或者父子两代,熬死当初那些知道宪政的内部反对派,宪政就没人 懂了。更何况毛泽东嗤笑的“训政?由谁来训?”也有一定道理。所以孙中山的 办法即使行得通,也是走向专制独裁,而非民主。他指定的接班人先总统蒋公父 子就是明证。甚至连搞无产阶级专政的共产党也认孙中山是革命现行者。凡鼓吹 走孙中山道路的,都是想先享受孙中山的军政独裁,而把宪政推到猴年马月去。
我记得台湾学术界提出民国有三个国父,分别是孙中山、章太炎和黄兴。却唯独 没有宋教仁。这可能是因为宋只是黄兴的两湖派副手出身,而且不事张扬吧。
【林思云】美国的国父有五十名之多,而其实众所周知的也不过华盛顿、杰佛 逊、福兰克林三人而已。这次就聊到这里吧,下次再说。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马悲鸣】林思云,虽然你谈及两次倒孙运动,但毕竟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 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有三权分立的西方民主制衡色彩。孙再不民主, 但能起草这个《临时约法》的民主文件,说明孙的骨子里还是民主的嘛。
【林思云】你大概是偏信了国共两党的宣传。其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非出 自孙中山的思想,而恰恰是出自宋教仁的手笔。
【马悲鸣】问题是除了国共两党的宣传,我上哪儿找事实真相去。你这说法倒挺 新鲜的,愿闻其详。
【林思云】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身份,颁布了具 有西方三权分立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少历史学者因此把孙中山描述 为“中国民主之父”,把民国初期建立的民主体制政府归因于孙中山的功劳,而 历史事实却正好相反。孙中山本来是根本反对民主体制的,只是由于宋教仁的坚 持,《临时约法》和民主政府才得以诞生。如果要说中国的民主之父,应该说宋 教仁当之无愧。
【马悲鸣】宋教仁虽然并非名不见经传的无名之辈,但使他真正出了大名的似乎 只是他的遇刺身亡。
【林思云】在同盟会的领导人当中,孙中山是创造“主义思想”的政治导师型人 物,不过由于孙中山做事独裁专断,好高骛远,很快在同盟会中失去了威信;章 太炎是擅长宣传鼓动的学者型人物,但章太炎恃才傲物,唯我独尊,不适合搞革 命党的组织建设工作;黄兴专心致意军事斗争,适合做将军,缺乏领导全局的统 率能力;只有宋教仁既有洞察全局的战略眼光,又有运筹帷幄的组织能力,这使 宋教仁在同盟会中的作用和地位稳步上升。
【马悲鸣】这么说,辛亥革命的同盟会主帅应该是宋教仁,而非孙中山了。
【林思云】确实如此。1909年倒孙运动后,同盟会群龙无首,宋教仁就担负起 了实际领导工作。孙中山固执地搞两广地区的边陲起义,但每次均遭失败。后来 宋教仁建立了同盟会中部总会,拨乱反正地提出在中国腹地搞武装起义的战略计 划,策划了武昌起义,造就辛亥革命成功。此后孙中山虽有同盟会总理之虚名, 而同盟会的实际领导人却是宋教仁。袁世凯私下把宋教仁比喻为梁山魁首“宋 江”,孙中山不过是虚名首领“晁盖”而已,这也是袁要暗杀宋教仁,却不暗杀 孙中山的理由。
【马悲鸣】想不到宋教仁这么有本事。以前从来没听说过。我所知道的宋教仁只 是个迷信议会道路的赫鲁晓夫前辈,最后以自己的死证明了此路不通。这都是我 在反修防修的《九评》时代学的。
【林思云】1912年12月26日,刚从美国归来到达上海的孙中山,与同盟会的 最高干部:宋教仁、黄兴、陈其美、居正、胡汉民等人,讨论新成立临时政府的 形态。宋教仁首先提出西方式三权分立国体和限制大总统权力的内阁制政府的构 想,却立即遭到孙中山的强烈反对。孙中山坚决反对三权分立国体,更反对限 制大总统权力的内阁制政府体制。孙中山说:“‘三权分立’和‘内阁制’,在 和平时期也许行得通。但现在是非常时期,没有一个强权的大总统就不能进行强 有力的革命斗争”。面对孙中山的怒火,宋教仁仍然坚持己见,两者僵持不下。 最后黄兴站出来说话,宋教仁才沉默下来。
【马悲鸣】黄兴在青天白日旗的问题上被孙中山骂得狗血喷头,后来似乎是被骂 服了,居然处处听命于孙中山。宋教仁是其副手出身,当然势孤力单了。那么孙 中山反对“三权分立”总得有点理由吧。否则岂不成了赤裸裸的独裁?
【林思云】是这样。孙中山也有一套他自己的理论,这就是所谓革命分三步走的 “三序”构想。
【马悲鸣】就是那个“三政”吧。军政、训政、宪政。
【林思云】是的。孙中山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虽然孙中山也把建立民主政治作为中国革命的三大目标之一,但孙 中山并没有准备在革命成功后立即在中国实现民主政治,而是要经过“军政、训 政、宪政”三个阶段(即所谓“三序”),来逐步实现民主化。
“军政”阶段是指革命刚成功以后,要由革命军的军政府实行独裁的“军法之 治”,这时既没有宪法也没有议会。在军政府的军事统治下,粉碎反革命势力的 反扑,整备政治民主化所需的环境。等待民主政治所需的环境初步成熟以后,进 入“训政”阶段。“训政”阶段是指在地方上进行局部的民主化试验,对人民大 众进行民主政治的指导和训练,但这时全国仍由中央政府进行独裁的“约法之 治”。等待人民大众的政治觉悟成熟以后,最后进入“宪政”阶段。“宪政”阶 段是指由成熟的国民进行选举,制订宪法,然后解散独裁的中央政府,建立民选 政权,最终实现真正民主化的“宪法之治”。
【马悲鸣】孙中山的办法听起来也不无道理。
【林思云】孙中山坚持在中国实现民主化要有一个过渡时期,其根据是建立在怀 疑中国老百姓的政治能力的“愚民论”上。孙中山赞成孔子的学说,认为人可以 分为三类:“先知先觉者、后知后觉者、不知不觉者”。孙中山认为中国的绝大 多数人民都属于“不知不觉者”,他们必须在一个由“先知先觉者”组成的革命 党的领导下,才能走向民主化和实现自身的解放。孙中山说:“中华民国的国民 虽然是国家的主人,但实际上和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幼稚。革命党则要承担起养 育、教育这些幼稚国民的母亲的角色”。
【马悲鸣】中国老百姓确实够愚昧的。鲁迅对此有很精到的描写,比如阿克尤, 只要有机会,就去城里放抢,还自命为革命党。文革造反派和八九六四的学生虽 然不一定放抢,但批斗无辜,武斗,私占公共场地,仍是无法无天。
【林思云】孙中山强调在幼稚的国民养育成熟以后,才能将政权交还给国家主人 的人民大众。而在人民成熟以前的阶段,必须由先知先觉者组成的革命党进行单 方面灌输型的指导式统治。因此孙中山设想把辛亥革命后的革命政府建成一个独 裁的军事政府,而大总统要有独裁者一样的绝对权利和权威。但孙中山的独裁政 府设想遭到宋教仁的强力反对,宋教仁认为中国不需要什么“三序”过程,应该 一步到位实现西方式的宪政民主体制。
【马悲鸣】毛泽东批评孙中山的三政时质问说∶“训政?由谁来训?”
这个质问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西方有句名言,教育别人者必须是受过教育之 人。给别人以再教育者,必须是经受过再教育之人。孙中山的军政好办,只要军 事独裁就行。后来的老蒋也是这样做的。问题是训政之时由谁来训?确实是个问 题。因为如果想要训全民,必须有足够的,已经训过政的人来训。而经过漫长的 军政阶段之后,所有浮上官位的权势人员都习惯于军事独裁,怎么可能找到足够 的训政人员来给全民训政呢?
现在中国的局势仍是如此。国家法治不张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没有足够的经受过法 制训练的人员来训练老百姓守法。只好是出了问题以后强行压制。国家就老也摆 脱不了军政。国民党叫军政,共产党叫军管。大致的意思差不多。「六四」就是 一次被迫军管(现在叫戒严)的典型。
【林思云】在同盟会的领导人当中,宋教仁是最具民主思想的革命家,他一直致 力于在中国建设西方式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宋教仁在日本期间,翻译了《英国 制度要览》《俄国制度要览》《美国制度要览》《德国官制》《各国警察制度》 等工具书,为宪政民主政治做知识准备。宋教仁认为要建立宪政民主政治,最 重要的是有一个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治体制,还要有一个对议会负责而不是对 大总统负责的内阁政府。宋教仁的政治思想在同盟会中也有很大影响,亦有很多 追随者。
【马悲鸣】没想到宋教仁除了组织武装起义,还干了这么多文事,真是文武全 才。
【林思云】在孙宋这场民主与独裁的争论中,革命党中多数人还是赞成宋教仁的 主张。早在武昌起义后不久,在宋教仁的主持拟定下,武昌军政府就颁布了具有 西方三权分立民主思想的《鄂州临时约法》,这后来成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原型。1912年3月8日,参议院通过了宋教仁草拟的《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约法》明确新中国采用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以及限制大总统权力的内 阁责任制政府。《约法》第三章规定:参议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第四章规 定:临时大总统和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官员均须经参 议院同意。
【马悲鸣】既然是宋教仁起草的,为什么史称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呢?
【林思云】这的确有些讽刺意味。尽管孙中山不赞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 后却是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表前孙中山 在《约法》中增加了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孙中山之所以同意公 布《约法》,是因为他很快就要把临时大总统转让给袁世凯了。孙中山后来在讲 话中说:“在南京制定的《民国约法》,除了‘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 条外,其它全不是我的意思”。
【马悲鸣】“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条和孙中山主张军政时期的独裁 正好一百八十度相反。孙中山见自己手中的大总统宝座要度让于人了,所以才提 出这一条来掣肘他人。如果他的大总统能继续做下去,他断是不会增加这一条来 授人以柄,掣肘自己。
【林思云】中国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孙中山把大总统宝位让位给袁世凯,是因为 上了袁世凯的当,并说孙中山让位是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风格高尚之 举。其实这也不是历史事实,因为早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前,宋教仁等就 已经准备好把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了,袁世凯并没有欺骗孙中山。武昌起义 发生后不久,袁世凯密派使者到革命军,提出双方停战讲和,对革命军进行“招 安”。对此宋教仁向袁世凯的使者转达了革命军方面的立场,向袁世凯提议: “乞速转戈北征,驱逐鞑虏。立此奇勋,不愧为汉族男儿。果而,我辈当敬之爱 之,将来自可被举为大总统,较诸现在之内阁总理,实有天壤之别。不然吾辈一 面当长驱北伐,一面当实行暗杀主义,后悔无及矣。”
【马悲鸣】暗杀主义可是恐怖主义了。不过宋教仁没暗杀袁世凯,后来倒是袁世 凯暗杀了宋教仁。
【林思云】黄兴也向袁世凯送去书简,其中说:“明公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 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虏而朝 食,非但湘鄂人民载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当亦无有不拱手听命 者。苍生霖雨,群仰明公,千载一时,祈毋坐失。”
【马悲鸣】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时,曾被比作“中国第一华盛顿,世界第二华盛 顿”,可不旋踵又成了“窃国大盗”。中国人的好恶就在两句之间耳。不过以前 的教科书上都说是孙中山顾全大局,把总统宝座让给袁世凯的。原来是宋教仁和 黄兴的主意。孙中山还耿耿于怀。这教科书上怎么尽颠倒黑白呀。
【林思云】在革命政府内部已经内定把大总统让给袁世凯的情况下,1912年1 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就任大总统的当天就给袁世凯拍 去电报说:大总统的职位是留给袁世凯的,他不过是临时占据一下而已,期盼袁 世凯早来南京就职。当然孙中山对让他做一个一晃而过的过渡性临时大总统并不 满意,他就任大总统后,提出革命军出兵北伐,武力消灭北京政府。
【马悲鸣】反正都是让别家人马去冲锋陷阵,孙中山乐得唱高调。
【林思云】但革命政府中的大多数不赞成孙中山的意见,认为革命军的实力还无 法与袁世凯的北洋军抗衡,南北议和是实现共和的最佳选择。1912年2月15 日,南京临时参议院以全票(17票)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比孙中山还多 一票(孙中山以17票中的16票当选)。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辞去只做了 三个月的临时大总统,却没有一天掌握过实权。
【马悲鸣】这不难想象。听命于孙中山的嫡系人马都让他在黄花岗暴动中打光 了。武昌哗变又没他的功劳。别人凭着什么要听命于他?
【林思云】当然宋教仁等人同意把大总统让位给袁世凯,也不是对袁世凯没有防 备。宋教仁认为只要建立了内阁责任制的民主政体,一任总统不过几年时间,如 果袁世凯干不好还可以把他选下来。宋教仁过分轻信民主体制的作用,忽视了军 队,忘记了中国一直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经久不衰传统,没有积极抓军队。这 是宋教仁后来惨遭暗杀,中国第一次民主尝试失败的关键因素。
【马悲鸣】孙中山的军政独裁只要一开,谁还愿意松手权柄?只要天下坐稳了 三、四十年,或者父子两代,熬死当初那些知道宪政的内部反对派,宪政就没人 懂了。更何况毛泽东嗤笑的“训政?由谁来训?”也有一定道理。所以孙中山的 办法即使行得通,也是走向专制独裁,而非民主。他指定的接班人先总统蒋公父 子就是明证。甚至连搞无产阶级专政的共产党也认孙中山是革命现行者。凡鼓吹 走孙中山道路的,都是想先享受孙中山的军政独裁,而把宪政推到猴年马月去。
我记得台湾学术界提出民国有三个国父,分别是孙中山、章太炎和黄兴。却唯独 没有宋教仁。这可能是因为宋只是黄兴的两湖派副手出身,而且不事张扬吧。
【林思云】美国的国父有五十名之多,而其实众所周知的也不过华盛顿、杰佛 逊、福兰克林三人而已。这次就聊到这里吧,下次再说。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