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這位法師說:『所以說,照見五蘊皆空,是用理智的態度,客觀地去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相。』
他所說的理智,是不是指邏輯思維?就是說用邏輯來思維五蘊皆空的道理?那麼,邏輯思維能夠讓人證悟空性嗎?
接著又說,『客觀地去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相。』。聽到這裡,我就更起疑問了:佛教的唯識宗不是說萬法唯心造嗎?既然一切唯心,那就沒有所謂的客觀現象。沒有客觀現象,我們又如何能去客觀地觀察?所有的觀察,難道不都是主觀的行為嗎?
請問,您對法師所說的這句話是如何理解的?
佛法講究聞、思、修。只是聽聞,而不去思惟,就不能了解佛法所說的智慧。也難以把佛法的智慧,轉成自己的智慧。
佛法又說要依法不依人,不能因為說法的人是法師,就覺得他說的法就是對的。如今的法師,很多沒有實修的經驗,就去給別人講法。他們對於佛法的理解,就未必比其他學佛的人更有洞見。
究其原因,我覺得一是他本身沒有修行的經驗,只是行口頭禪。二來,他可能也並沒有領會到《心經》是關於修行的指導與開示,而不是為了從哲學的角度來探討空性的意義。這就與心經的簡化本有關了。大多數中國人看到的《心經》只是刪節版,就是掐頭去尾的簡化版。簡化版裡並沒有提及為什麼觀自在菩薩要對舍利弗(又譯舍利子)說《心經》的內容。而如果看《心經》的全本,就知道觀自在菩薩要對舍利弗說這些內容是為了回答舍利弗的關於修行的問題。
【爾時尊者舍利子承佛神力,白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欲修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者,作何修習?』】
之後,觀自在菩薩才回答道:
【若善男子、善女人樂修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者,應作是觀:應以五蘊亦從自性空真實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在《心經》裡,舍利弗並沒有問觀自在菩薩什麼是空,而是問如何修習般若波罗蜜多。很多解釋心經的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而會把解釋的重點放在對『空』的理解上,而不是如何觀空。而在解釋色的含義的時候,也會把『色不異空』中的色,解釋為一切的色法。而從上下文來看,這裡的色,只是指色蘊而已。因為人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所構成。一般人執自己的五蘊為『我』。實際上,五蘊中的每一蘊都是沒有自性的,都是空的。所以,觀世音菩薩說,要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接著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就是說,也要觀【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依此類推,最終觀到五蘊皆空。如果五蘊皆空的話,依五蘊而安立的「我」也就空了。依此修行,而斷我執,證得「人無我」。
由此可知,《心經》談的是如何通過觀空而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結合修行而談空,只會得到一知半解的名相,而難以有真正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