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英雄末路的悲剧美
芦笛
那是一张深深打动我的照片:老蒋先生长袍马褂,在台湾某地海滨的石椅上正襟危坐,神情迷离地遥望着对面的大陆;小蒋先生随侍在后,却回过头来望着台岛微笑。
对着摄影师及时捕捉下来的这一饱含象征意义的画面,我想了很久,很多。
先总统蒋公那浑浊的老眼看见了什么?是当年“黄浦学生军”东征奏凯归来时羊城市民的夹道欢迎?是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时的豪迈场面?是“奉安大典”时的肃穆气象?是西安事变后回到首都时如释重负的人民的自发庆贺?是“八一五”之夜全国人民的狂欢?还是仓皇登舰、永别大陆时那逐渐在视线中消失的海岸线?
蒋公当然看见了这一切。这些场景即使不在那一瞬间奔来眼底,也一定会时时魂牵梦萦。那毕竟是他一生曾经攀越过的一个个峰巅,跌进的一个个谷底,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回肠荡气,又怎能不“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河山”?
但他或许不愿意看那兵败如山倒的场面,不愿看到被他供进“忠烈祠”的爱将杜聿明等人成了“政协委员”,更幸运的是,他没看到奉化的祖坟被红卫兵掘开,祖先的白骨受尽凌辱,没看到尼克松访问北京,更没看到台湾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致驱逐出联合国,唯一的靠山美国绝裾而去……
经国先生又看见了什么?看见了宝岛的十大建设?看见了台湾成了世上第十二名贸易大国?看见了她在从靠人施舍的乞儿长成了外汇存底第二的四小龙?遗憾的是,他没能看见台湾成了亚洲第一个不靠外力、自己和平长入民主社会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似乎还找不到二蒋这样的悲剧英雄。蒋公以清寒门第出身,生于乱世,以一己之力扫荡群雄,登上了权力高峰。这种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算罕见,最难得的是他不但是中国历史上领导现代化的全国性努力的第一人,而且是领导并赢得大规模对外战争的第一人。日本投降后,在重庆召开的庆祝大会上,作为领导全国殊死抗战并赢得辉煌胜利、收复失去14年的东三省、半世纪之久的台澎的最高领袖,蒋公受到了如痴如狂的民众的自发欢呼,其声望如日中天。据目击者回忆,那种感人的场面,记忆中还从未有过。
然而登上光荣的顶峰不过四年,开国君主便成了亡国之君,“最是仓惶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而且,败给了谁?不过是一群痞子而已!
最令人气短的是,如果不是日寇入侵,那群痞子便撑死了也翻不了天。国军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在前方和鬼子玩命,八路却在背后捅刀子,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不但老蒋咽不下,民间有识之士也咽不下。刚“解放”时流传的民谣道:“毛泽东,毛泽东,抗战时候不见你,如今出来耍威风!”
所以,蒋公不能不眼神迷离地遥望着大陆,那魂牵梦萦之地。虽然他口口声声“反攻大陆”,其实他自己也心知肚明那根本就毫无希望。至少,以他耆老之身是再也看不到那天了。最大的希望,也就只能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而已。
小蒋也知道这一点。不过,和老蒋不同,他不是痴痴地遥望大陆,却微笑着转过身来直面脚下的热土。他更关注的不是无法挽回的丧失了的过去,而是怎么在这弹丸之地站住脚跟,“处变不惊,庄敬自强”,靠和平竞赛发挥制度的优越性,让台湾成为大陆人民心中的一盏明灯,这才是唯一现实的反攻大陆的途径。
如历史所证明的,小蒋成功了。几十年后,台湾国人成了大陆人民艳羡的对象。或许,如今当家的民进党人可以用利斧把两公的名字从台湾人民心中砍去,却无法推倒大陆人心中的丰碑。二蒋是先辈传给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精萃之一。
英雄崇拜大概是人类的通病,在幼稚民族中特别流行。不仅如此,势利的人民崇拜的一般只会是成功了的英雄,少有人看出末路英雄展示出来的悲剧美。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末路穷途,方显出英雄本色”。一个人成功不容易,从成功跌入失败还保持斗志不堕更不容易。
在旧作《接受失败的decency》中,我曾比较过拿破仑和希特勒:
“这两者最大的区别,我个人觉得,还是老拿有接受失败的decency,而老希根本就 没有。用大白话来说,老拿是个赢也赢得起,输也输得起的好汉,而老希则是一个只能赢不能输的流氓。
光凭这个区别,我看就足以区分两者在历史上的不同地位。是英雄还是流氓,不由成败判定,而由他们是否有足够的decency 决定。众所周知,老拿在第一次由列强围攻不敌之时,乃毅然承认失败,自动退位,踏上流放的征途。后来他得知复辟的波旁王朝搞到天怒人怨后,乃逃回巴黎,再就帝位。然滑铁卢一战,他又再次承认失败,再度被流放直至病死。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老希在二战中,从来就没有正视现实接受失败的勇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他不准陷入重围的保留斯集团军在来得及时突围后撤,却令曼施泰因去增援,结果两军在相距30公里处被截断,导致保指挥的30万德军被全歼。这一重大失败成了二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进入反攻态势,德军开始王小二过年去了。犯了这么大的错误,老希居然还毫不醒悟,将这种输不起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越演越烈,命令德军不许后退一步,直到第三帝国彻底倾覆。在这种时候,他还不接受失败而向盟军投降,居然说出历史证明德意志民族既然不配作主子民族,就只该毁灭的昏话来,把全民族拖进了毁灭的深渊,想让所有的同胞跟着他一块死,去作他的殉葬品。”
这里没说的是,其实接受失败也有不同方式,而从此中更看得出英雄的高下之别来。
如所周知,楚汉相争末期,项羽垓下被围,全军覆没,只剩下二十八骑,此时乌江边某船夫(泗水亭长?记不得了)请霸王上船,逃回江东徐图再举。老项却叹道,当年他率八千江东子弟兵渡创业,如今只有他一人回去,实在是无颜以见江东父老,不如战死以谢乡亲,于是返身和28骑冲入敌阵,勇不可当,十荡十决,一场血战之后才损折了两骑。项羽于是总结道:“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无奈汉军越围越多,最后只得自刎在乌江边。
我在旧作中指出,其实《史记》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上面这情节、对话之精彩,和小说毫无二致,多半是司马老迁捏造出来的,所以他老人家不但能准确记录项羽手下将士的人数、攻击次数和损折比例,甚至连霸王和船夫以及部下的对话都用高保真录音机录了下来,百多年后还能原模原样地放出来,端的是人间奇迹。
但古人头脑简单,所以傻傻地信以为真,认为是信史。其实老迁记录的“史实”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它的评论。大多数人似乎都以为霸王不肯过江,宁愿战死是英雄气慨的表现。例如李清照就说: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此诗当然是所谓“曲笔”,借古讽今,用以宣泄她对宋室南渡的不满,不过似乎也可以看出她的“人杰”的标准,那就是老马歌颂的“拼命战死”战略,据说这才是好汉。是否明智姑且不论,说起来,这也算是一种接受失败的decency吧。
但即使是在古代,也有人出来作翻案文章,记得有首诗就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老项那是匹夫之勇。既然还有一线希望,为何不苦斗下去?
尽管有这种评价上的分歧,多数论者(包括老迁在内),都批评项羽不知道总结失败教训,死到临头还要赖天,硬说自己没错。现代人就更能看出这种作法的荒唐来了。
如果我们采用用李清照/马悲鸣式的人杰观,则被撵下海的蒋公当然是懦夫而不是好汉。这其实也就是大多数中国人的观点,其实也不完全是共党洗脑所致。我在前头已经说过,人类的天性是势利的,天生就有“肥肉上添膘,鸡脚上刮筋”的倾向(声明,此处抄袭插队所在村子的贫下中农语录),崇拜成功者的人滔滔遍天下,而能够领略“屡败屡战”的悲剧英雄展现的辉煌个性的智者寥寥无几。
【未完待续】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芦笛
那是一张深深打动我的照片:老蒋先生长袍马褂,在台湾某地海滨的石椅上正襟危坐,神情迷离地遥望着对面的大陆;小蒋先生随侍在后,却回过头来望着台岛微笑。
对着摄影师及时捕捉下来的这一饱含象征意义的画面,我想了很久,很多。
先总统蒋公那浑浊的老眼看见了什么?是当年“黄浦学生军”东征奏凯归来时羊城市民的夹道欢迎?是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时的豪迈场面?是“奉安大典”时的肃穆气象?是西安事变后回到首都时如释重负的人民的自发庆贺?是“八一五”之夜全国人民的狂欢?还是仓皇登舰、永别大陆时那逐渐在视线中消失的海岸线?
蒋公当然看见了这一切。这些场景即使不在那一瞬间奔来眼底,也一定会时时魂牵梦萦。那毕竟是他一生曾经攀越过的一个个峰巅,跌进的一个个谷底,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回肠荡气,又怎能不“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河山”?
但他或许不愿意看那兵败如山倒的场面,不愿看到被他供进“忠烈祠”的爱将杜聿明等人成了“政协委员”,更幸运的是,他没看到奉化的祖坟被红卫兵掘开,祖先的白骨受尽凌辱,没看到尼克松访问北京,更没看到台湾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致驱逐出联合国,唯一的靠山美国绝裾而去……
经国先生又看见了什么?看见了宝岛的十大建设?看见了台湾成了世上第十二名贸易大国?看见了她在从靠人施舍的乞儿长成了外汇存底第二的四小龙?遗憾的是,他没能看见台湾成了亚洲第一个不靠外力、自己和平长入民主社会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似乎还找不到二蒋这样的悲剧英雄。蒋公以清寒门第出身,生于乱世,以一己之力扫荡群雄,登上了权力高峰。这种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算罕见,最难得的是他不但是中国历史上领导现代化的全国性努力的第一人,而且是领导并赢得大规模对外战争的第一人。日本投降后,在重庆召开的庆祝大会上,作为领导全国殊死抗战并赢得辉煌胜利、收复失去14年的东三省、半世纪之久的台澎的最高领袖,蒋公受到了如痴如狂的民众的自发欢呼,其声望如日中天。据目击者回忆,那种感人的场面,记忆中还从未有过。
然而登上光荣的顶峰不过四年,开国君主便成了亡国之君,“最是仓惶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而且,败给了谁?不过是一群痞子而已!
最令人气短的是,如果不是日寇入侵,那群痞子便撑死了也翻不了天。国军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在前方和鬼子玩命,八路却在背后捅刀子,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不但老蒋咽不下,民间有识之士也咽不下。刚“解放”时流传的民谣道:“毛泽东,毛泽东,抗战时候不见你,如今出来耍威风!”
所以,蒋公不能不眼神迷离地遥望着大陆,那魂牵梦萦之地。虽然他口口声声“反攻大陆”,其实他自己也心知肚明那根本就毫无希望。至少,以他耆老之身是再也看不到那天了。最大的希望,也就只能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而已。
小蒋也知道这一点。不过,和老蒋不同,他不是痴痴地遥望大陆,却微笑着转过身来直面脚下的热土。他更关注的不是无法挽回的丧失了的过去,而是怎么在这弹丸之地站住脚跟,“处变不惊,庄敬自强”,靠和平竞赛发挥制度的优越性,让台湾成为大陆人民心中的一盏明灯,这才是唯一现实的反攻大陆的途径。
如历史所证明的,小蒋成功了。几十年后,台湾国人成了大陆人民艳羡的对象。或许,如今当家的民进党人可以用利斧把两公的名字从台湾人民心中砍去,却无法推倒大陆人心中的丰碑。二蒋是先辈传给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精萃之一。
英雄崇拜大概是人类的通病,在幼稚民族中特别流行。不仅如此,势利的人民崇拜的一般只会是成功了的英雄,少有人看出末路英雄展示出来的悲剧美。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末路穷途,方显出英雄本色”。一个人成功不容易,从成功跌入失败还保持斗志不堕更不容易。
在旧作《接受失败的decency》中,我曾比较过拿破仑和希特勒:
“这两者最大的区别,我个人觉得,还是老拿有接受失败的decency,而老希根本就 没有。用大白话来说,老拿是个赢也赢得起,输也输得起的好汉,而老希则是一个只能赢不能输的流氓。
光凭这个区别,我看就足以区分两者在历史上的不同地位。是英雄还是流氓,不由成败判定,而由他们是否有足够的decency 决定。众所周知,老拿在第一次由列强围攻不敌之时,乃毅然承认失败,自动退位,踏上流放的征途。后来他得知复辟的波旁王朝搞到天怒人怨后,乃逃回巴黎,再就帝位。然滑铁卢一战,他又再次承认失败,再度被流放直至病死。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老希在二战中,从来就没有正视现实接受失败的勇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他不准陷入重围的保留斯集团军在来得及时突围后撤,却令曼施泰因去增援,结果两军在相距30公里处被截断,导致保指挥的30万德军被全歼。这一重大失败成了二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进入反攻态势,德军开始王小二过年去了。犯了这么大的错误,老希居然还毫不醒悟,将这种输不起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越演越烈,命令德军不许后退一步,直到第三帝国彻底倾覆。在这种时候,他还不接受失败而向盟军投降,居然说出历史证明德意志民族既然不配作主子民族,就只该毁灭的昏话来,把全民族拖进了毁灭的深渊,想让所有的同胞跟着他一块死,去作他的殉葬品。”
这里没说的是,其实接受失败也有不同方式,而从此中更看得出英雄的高下之别来。
如所周知,楚汉相争末期,项羽垓下被围,全军覆没,只剩下二十八骑,此时乌江边某船夫(泗水亭长?记不得了)请霸王上船,逃回江东徐图再举。老项却叹道,当年他率八千江东子弟兵渡创业,如今只有他一人回去,实在是无颜以见江东父老,不如战死以谢乡亲,于是返身和28骑冲入敌阵,勇不可当,十荡十决,一场血战之后才损折了两骑。项羽于是总结道:“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无奈汉军越围越多,最后只得自刎在乌江边。
我在旧作中指出,其实《史记》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上面这情节、对话之精彩,和小说毫无二致,多半是司马老迁捏造出来的,所以他老人家不但能准确记录项羽手下将士的人数、攻击次数和损折比例,甚至连霸王和船夫以及部下的对话都用高保真录音机录了下来,百多年后还能原模原样地放出来,端的是人间奇迹。
但古人头脑简单,所以傻傻地信以为真,认为是信史。其实老迁记录的“史实”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它的评论。大多数人似乎都以为霸王不肯过江,宁愿战死是英雄气慨的表现。例如李清照就说: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此诗当然是所谓“曲笔”,借古讽今,用以宣泄她对宋室南渡的不满,不过似乎也可以看出她的“人杰”的标准,那就是老马歌颂的“拼命战死”战略,据说这才是好汉。是否明智姑且不论,说起来,这也算是一种接受失败的decency吧。
但即使是在古代,也有人出来作翻案文章,记得有首诗就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老项那是匹夫之勇。既然还有一线希望,为何不苦斗下去?
尽管有这种评价上的分歧,多数论者(包括老迁在内),都批评项羽不知道总结失败教训,死到临头还要赖天,硬说自己没错。现代人就更能看出这种作法的荒唐来了。
如果我们采用用李清照/马悲鸣式的人杰观,则被撵下海的蒋公当然是懦夫而不是好汉。这其实也就是大多数中国人的观点,其实也不完全是共党洗脑所致。我在前头已经说过,人类的天性是势利的,天生就有“肥肉上添膘,鸡脚上刮筋”的倾向(声明,此处抄袭插队所在村子的贫下中农语录),崇拜成功者的人滔滔遍天下,而能够领略“屡败屡战”的悲剧英雄展现的辉煌个性的智者寥寥无几。
【未完待续】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