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穿白袍的女人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在Cambie街和Marine Drive交界的那家麦当劳餐厅,我见到了邓夕霞牧师。她和七岁的女儿并肩坐着,女儿面前摆着薯条、冰淇淋和蕃茄酱,她的面前摊放着一本英文书。

  邓牧师正在UBC修读硕士课程,而且将有考试,白天工作,晚上上学,再难抽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好说歹说,她给我一个半钟头。约在麦当劳,是因为她要带女儿,女儿可以在麦当劳里的小游乐场玩一玩。

  邓牧师早已在多伦多神学院获得了神学硕士学位,现在再度深造,主攻心理咨询辅导。在UBC的班级中,她是唯一的华人。

  之所以要采访邓牧师,是因为她所从事的职业引人好奇,在新移民中,做牧师的凤毛麟角,而她在来加拿大之前,就已经是牧师了。

黑龙江省第一个女牧师

  邓夕霞出生在北国冰城哈尔滨,她的家人几代信奉基督教,爷爷就是一名牧师,叔父辈也都是虔诚的基督徒。由于哈尔滨与苏联毗邻,文化氛围受到俄罗斯民风的浸染,无论城市建筑还是普通百姓的家庭生活,都和其他中国北方城市有所不同。哈尔滨市艺术气息浓厚,建筑装饰欧化,哈尔滨人习惯于吃面包喝牛奶,哈尔滨的姑娘在隆冬三九也穿裙装。小夕霞是在一个相对西化的环境中成长的。

  在家庭的带领下,邓夕霞和基督教结下不解之缘。她在地下教会中成长,在地下教会接受洗礼。中国改革开放后,被长期压抑的宗教信仰重获自由,邓夕霞成为“文革”后第一批神学院学生,步入神学的殿堂,先后就读于沈阳神学院和南京神学院。

  哈尔滨市信徒众多,教堂众多,然而牧师匮乏,出现“年龄断层”。邓夕霞当初并不想当牧师,她读神学是为了更好地传福音。毕业后她把全部身心交给了教会,讲道、探访,不分白天、黑夜。在众人的推举下,1986年,她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位女牧师。

  中国的牧师推举制度比加拿大要严苛得多,候选者必须得到教堂里所有的教徒及同工(教堂的工作人员)的一致认可,有一人反对都不能通过。有的人神学院毕业,得不到教会的启用,一辈子做不成牧师,只能做教士。邓夕霞以她热诚的工作态度和朴实的为人,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哈尔滨的教会规模很大,通常每间教会有上千名教徒,大的有两千人,年轻的邓夕霞是三家教会的牧师,她奔波忙碌,倾注了全部的精力。与此同时,她作为宗教界代表,参与社会事务,担任哈尔滨市妇联副主席,市政协委员,黑龙江省妇联理事。

一分钱不花走遍加拿大

  1992年,邓夕霞的生活改变了方向。加拿大一家神学院将招生材料寄给哈尔滨市妇联,妇联将材料转交给邓夕霞所在教会的主任牧师。主任牧师对她说,你还年轻,可以去外国读书。邓夕霞在教会工作得非常开心,家庭也幸福,对出国留学不是很热心,但在家人的鼓励之下,她还是同意了。

  申请递出不久就获得批准,邓夕霞又恢复了学生身份。

  回想那段学生生活,邓夕霞说,和所有其他留学生一样,我的生活是在半工半读中度过的。在读书的同时,她应邀去许多家教会讲道,从一个教会到另一个教会,一分钱没花走遍加拿大。在班上她是唯一的华裔,由于语言的障碍,学习的时候遇到更多的困难。

  在经济上,由于是自费留学,她要负担一切费用。有一次她为了买电脑用光了所有的钱,身上分文皆无,连冰箱里的食物都吃光了,而她的性格是宁肯捱饿也不向别人张口的。她是一个什么都要靠自己的人,自从来到加拿大,除了第一个月没有工作外,其他的时间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邓夕霞学有所成,获得多伦多神学院的硕士学位。1996年,她和丈夫一起成为加拿大的永久居民。

相信神是很宝贵的事

  邓夕霞毕业后迁居温哥华,她曾在素里的一家教会工作过,2000年转到位于温哥华41街夹Cambie的渥烈治信义会。

  渥烈治信义会是家传统的教会,人员为数不多,华语堂只有三十多人,但这三十多人的规模却是邓牧师加入这家教堂后发展起来的。
传统教堂这些年来步入低谷,人数减少,成员中老年人偏多。邓牧师加入渥烈治信义会,一家三口从零开始,一点点发展,教会中逐渐出现了年轻的面孔,教堂的活动也越来越活跃。

  邓牧师说,新移民来教会原因有很多,有的人是真的信仰上帝,有的人是在生活上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有的人是怕孩子学坏,让孩子接受教会的熏陶。教会的兄弟姊妹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大家都会互相帮助。

  邓牧师说,相信神是很宝贵的事。人在顺境的时候,上帝是不能进来的,就像一杯水,当水满的时候,怎么可以让多余的水装进来呢?当水杯空的时候,才能将水倒进来。许多新移民都是遇到自己能力办不到的事情,才亲近上帝的。

  渥烈治信义堂是一家体现“多元文化特色”的教会,有英语堂、华语堂和德语堂。邓牧师既要用中文讲道,也要用英文讲道,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大挑战。她说,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学习。

生活与信仰密不可分

  邓夕霞的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与宗教信仰密不可分,她的丈夫秦先生也是基督徒,与她相识于哈尔滨的教堂,他们在教会中相识、相知、相爱。在秦先生的眼中,邓牧师是一个文质彬彬、默默无语的女孩儿。当年秦先生任职记者,又自开广告公司,条件相当不错,追他的女孩不少,可他偏偏看中了戴眼镜、不多话的邓夕霞。他说,追我的我不喜欢,我喜欢去追人。

  秦先生的母亲也是虔诚的基督徒,跟着母亲,秦先生从小出入教堂,是教堂中的热心人。是共同的宗教信仰蒂结了这段已经17年的姻缘。

  秦先生说,我们夫妻性格反差很大,我很外向活跃,她很内向文静。她对生活要求不多,给她买化妆品她不用,给她买什么衣服,她就穿什么衣服,一点不挑剔。有一次她问我:什么是比基尼?是不是一种布料?我告诉她说,那是用布料贴在身体的三个地方。你说她是不是单纯得可爱?

  说起邓牧师,秦先生丝毫不掩饰发自内心的自豪感,而在邓牧师的心目中,秦先生为了家庭尽心尽力,对朋友诚心诚意,“他很爱我们”,我们在教堂结婚,承诺对方不管是疾病痛苦富足贫穷,都会彼此忠实,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如果我们有争吵、有矛盾会及时沟通,彼此的心越来越靠近,越来越有信心,今生今世是不会和他分开的。

  在邓夕霞的性格中,有一种执着和坚定,认定的目标,她会努力不懈地走下去。她不仅要工作、学习、照顾家庭,还热心公众事物,她是BC省信义会教区执事会十名成员中唯一的华人,她还是温哥华妇女联会主委之一。

  邓夕霞说,在大陆的新移民中,像我这样的人不多。我知道她指的是所从事的工作,但我想的却不止这些,在对理想、信仰的追求与坚定上,像邓牧师这样的也不多。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人生足迹 / 穿白袍的女人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在Cambie街和Marine Drive交界的那家麦当劳餐厅,我见到了邓夕霞牧师。她和七岁的女儿并肩坐着,女儿面前摆着薯条、冰淇淋和蕃茄酱,她的面前摊放着一本英文书。

      邓牧师正在UBC修读硕士课程,而且将有考试,白天工作,晚上上学,再难抽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好说歹说,她给我一个半钟头。约在麦当劳,是因为她要带女儿,女儿可以在麦当劳里的小游乐场玩一玩。

      邓牧师早已在多伦多神学院获得了神学硕士学位,现在再度深造,主攻心理咨询辅导。在UBC的班级中,她是唯一的华人。

      之所以要采访邓牧师,是因为她所从事的职业引人好奇,在新移民中,做牧师的凤毛麟角,而她在来加拿大之前,就已经是牧师了。

    黑龙江省第一个女牧师

      邓夕霞出生在北国冰城哈尔滨,她的家人几代信奉基督教,爷爷就是一名牧师,叔父辈也都是虔诚的基督徒。由于哈尔滨与苏联毗邻,文化氛围受到俄罗斯民风的浸染,无论城市建筑还是普通百姓的家庭生活,都和其他中国北方城市有所不同。哈尔滨市艺术气息浓厚,建筑装饰欧化,哈尔滨人习惯于吃面包喝牛奶,哈尔滨的姑娘在隆冬三九也穿裙装。小夕霞是在一个相对西化的环境中成长的。

      在家庭的带领下,邓夕霞和基督教结下不解之缘。她在地下教会中成长,在地下教会接受洗礼。中国改革开放后,被长期压抑的宗教信仰重获自由,邓夕霞成为“文革”后第一批神学院学生,步入神学的殿堂,先后就读于沈阳神学院和南京神学院。

      哈尔滨市信徒众多,教堂众多,然而牧师匮乏,出现“年龄断层”。邓夕霞当初并不想当牧师,她读神学是为了更好地传福音。毕业后她把全部身心交给了教会,讲道、探访,不分白天、黑夜。在众人的推举下,1986年,她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位女牧师。

      中国的牧师推举制度比加拿大要严苛得多,候选者必须得到教堂里所有的教徒及同工(教堂的工作人员)的一致认可,有一人反对都不能通过。有的人神学院毕业,得不到教会的启用,一辈子做不成牧师,只能做教士。邓夕霞以她热诚的工作态度和朴实的为人,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哈尔滨的教会规模很大,通常每间教会有上千名教徒,大的有两千人,年轻的邓夕霞是三家教会的牧师,她奔波忙碌,倾注了全部的精力。与此同时,她作为宗教界代表,参与社会事务,担任哈尔滨市妇联副主席,市政协委员,黑龙江省妇联理事。

    一分钱不花走遍加拿大

      1992年,邓夕霞的生活改变了方向。加拿大一家神学院将招生材料寄给哈尔滨市妇联,妇联将材料转交给邓夕霞所在教会的主任牧师。主任牧师对她说,你还年轻,可以去外国读书。邓夕霞在教会工作得非常开心,家庭也幸福,对出国留学不是很热心,但在家人的鼓励之下,她还是同意了。

      申请递出不久就获得批准,邓夕霞又恢复了学生身份。

      回想那段学生生活,邓夕霞说,和所有其他留学生一样,我的生活是在半工半读中度过的。在读书的同时,她应邀去许多家教会讲道,从一个教会到另一个教会,一分钱没花走遍加拿大。在班上她是唯一的华裔,由于语言的障碍,学习的时候遇到更多的困难。

      在经济上,由于是自费留学,她要负担一切费用。有一次她为了买电脑用光了所有的钱,身上分文皆无,连冰箱里的食物都吃光了,而她的性格是宁肯捱饿也不向别人张口的。她是一个什么都要靠自己的人,自从来到加拿大,除了第一个月没有工作外,其他的时间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邓夕霞学有所成,获得多伦多神学院的硕士学位。1996年,她和丈夫一起成为加拿大的永久居民。

    相信神是很宝贵的事

      邓夕霞毕业后迁居温哥华,她曾在素里的一家教会工作过,2000年转到位于温哥华41街夹Cambie的渥烈治信义会。

      渥烈治信义会是家传统的教会,人员为数不多,华语堂只有三十多人,但这三十多人的规模却是邓牧师加入这家教堂后发展起来的。
    传统教堂这些年来步入低谷,人数减少,成员中老年人偏多。邓牧师加入渥烈治信义会,一家三口从零开始,一点点发展,教会中逐渐出现了年轻的面孔,教堂的活动也越来越活跃。

      邓牧师说,新移民来教会原因有很多,有的人是真的信仰上帝,有的人是在生活上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有的人是怕孩子学坏,让孩子接受教会的熏陶。教会的兄弟姊妹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大家都会互相帮助。

      邓牧师说,相信神是很宝贵的事。人在顺境的时候,上帝是不能进来的,就像一杯水,当水满的时候,怎么可以让多余的水装进来呢?当水杯空的时候,才能将水倒进来。许多新移民都是遇到自己能力办不到的事情,才亲近上帝的。

      渥烈治信义堂是一家体现“多元文化特色”的教会,有英语堂、华语堂和德语堂。邓牧师既要用中文讲道,也要用英文讲道,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大挑战。她说,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学习。

    生活与信仰密不可分

      邓夕霞的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与宗教信仰密不可分,她的丈夫秦先生也是基督徒,与她相识于哈尔滨的教堂,他们在教会中相识、相知、相爱。在秦先生的眼中,邓牧师是一个文质彬彬、默默无语的女孩儿。当年秦先生任职记者,又自开广告公司,条件相当不错,追他的女孩不少,可他偏偏看中了戴眼镜、不多话的邓夕霞。他说,追我的我不喜欢,我喜欢去追人。

      秦先生的母亲也是虔诚的基督徒,跟着母亲,秦先生从小出入教堂,是教堂中的热心人。是共同的宗教信仰蒂结了这段已经17年的姻缘。

      秦先生说,我们夫妻性格反差很大,我很外向活跃,她很内向文静。她对生活要求不多,给她买化妆品她不用,给她买什么衣服,她就穿什么衣服,一点不挑剔。有一次她问我:什么是比基尼?是不是一种布料?我告诉她说,那是用布料贴在身体的三个地方。你说她是不是单纯得可爱?

      说起邓牧师,秦先生丝毫不掩饰发自内心的自豪感,而在邓牧师的心目中,秦先生为了家庭尽心尽力,对朋友诚心诚意,“他很爱我们”,我们在教堂结婚,承诺对方不管是疾病痛苦富足贫穷,都会彼此忠实,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如果我们有争吵、有矛盾会及时沟通,彼此的心越来越靠近,越来越有信心,今生今世是不会和他分开的。

      在邓夕霞的性格中,有一种执着和坚定,认定的目标,她会努力不懈地走下去。她不仅要工作、学习、照顾家庭,还热心公众事物,她是BC省信义会教区执事会十名成员中唯一的华人,她还是温哥华妇女联会主委之一。

      邓夕霞说,在大陆的新移民中,像我这样的人不多。我知道她指的是所从事的工作,但我想的却不止这些,在对理想、信仰的追求与坚定上,像邓牧师这样的也不多。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还真不知道,原来女人也是能成为牧师的。但神父是肯定不行的吧。
      • 也可以的,不过不叫神父,而是叫神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