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中国经济成长的动因与障碍
——各地都在大干快上,经济降温谈何容易
作者:仲大军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
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进入快车道,一是与外部世界的经济需求拉动有关,二是与内部市场需求增加有关。这导致近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达到了10%左右。针对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国内外出现许多不同看法。从商人和企业家的角度讲,他们希望自己能在这一波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多更大的收益,从政治家的角度讲,他们既希望经济增长带来社会活力,解决一些由贫困造成的社会问题,又要防止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的不稳定问题。鉴于稳健和平稳发展起见,中国政府近期采取了果断的经济调控措施。以江苏“铁本工程”下马为代表,政府调控的决心是很大的。那么,中国经济今后会呈现一种什么局面?是否能持续地将调控状态保持下去?下面做一简要的分析。
一、中国国内要求改变物质状况的需求是巨大的。
中国目前毕竟还是一个人均GDP仅有1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但中国是一个发展十分不均衡的国家,象上海和北京的人均GDP已经达到5000美元左右,而大多数的乡村地区的人均GDP只有300美元。按目前国内城乡收入1:6的差距衡量,城市富裕人口的人均GDP大约为2000美元,这部分人口约占13亿总人口的大约40%,另外60%的农村人口的人均GDP仅有大约300美元。
所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出现两个特征,一个是富裕起来的城镇人口由于奢侈消费和投机消费而拉动的经济增长动力,一个是城镇间和农村里那些低收入人口为摆脱贫困而导致的脱贫动力。这两架马车都在拼命地表现。
先说脱贫人口的奋斗表现,作为农民,他们要种好田,争取多打粮食和多产其他农作物提高收入,所以中国的农民是天然的勤劳的和能吃苦耐劳的,他们很少懒惰,他们不分昼夜地劳作,凡是有能增长收入的机会,他们都不会放过,他们的劳动时间是与发达国家的富裕人口无法比拟的,他们往往一个星期要工作70多个小时。譬如在西北部许多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当地的居民也要拼命地养羊、放牛,即使把草原和草场都啃食得沙漠化了,他们也不会罢休。
加上国家这些年里提倡的GDP至上,加上社会文化中一些不良的落后文化的影响,有些城乡人口即使在脱贫之后,仍然需要为一些社会舆论和虚荣破费。譬如,在一些农村里,家家户户都要攀比,一家盖了楼房,就要显得比其他人荣耀,其他家就要模仿。在农村的消费里,许多不是自然的需求和消费,而是攀比文化导致的经济活动和消费。
目前的中国大陆,在农村大约有2800万人口年收入低于600元,这批人口需求彻底的社会救助。在城镇里大约也有2000万的贫困人口需要社会救助。加上另外大约8亿人均GDP在500美元左右的城乡低收入人口,这批人口吃穿住行的脱贫要求是巨大的。对于他们来说,10%的经济增长率根本不算什么,这点微乎其微的增长对于他们的心理期望值相差十万八千里。如果能给他们机会,放手去干,去挖煤,去炼钢,去砍树,他们能使经济增长率达到50%,这都是正常的。如果能使他们在几年之内住上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使上煤气天然气,用上家电,开上汽车,不愁衣食,甚至还能银行里存上一笔抗拒风险的存款,他们愿意付出全身的力气,一年365天地不停劳作。
这就是当前大多数中国人的真实状况。对于那些已经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来说,让他们闲暇起来也不容易。勤俭和求富的心理驱使着他们永不停息地使自己手中的财富增值。浙江温州人手中有了闲钱,也就是剩余资本,他们并没让这笔钱躺在银行里睡大觉,而是征战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市场,组成温州购房团,在全国各大有升值价值的城市里炒卖房子。中国的房地产这几年里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价格连年大幅上涨?主要是有富裕的投机资金在里面加油鼓劲。这样就拉动了房地产业的增长需求。使中国这几年的钢材、水泥、木材等生产资料价格一路飙升。
在这样一个国家里,能让经济轻易降温吗?能让一部分人前进的脚步停下来吗?很难!这就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屡屡出现经济过热的基本原因。每次都要政府出面来控制和干预。在90年代,政府的干预还比较奏效,因为当时的中国经济还并未市场化,但在今天,当市场的力量已经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生了较大作用的情况下,即使是政府的力量,往往也难以抑制来自市场的强劲动力。尽管今年一季度以来,中央政府从舆论到具体措施都出台了一系列“降温”措施,但今后几年中国经济这列高速火车能否减慢速度,还值得怀疑。
二、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四台发动机
2003年的房地产行业是个例子,中央在年中下达了一个控制房地产领域信贷的文件,立即遭到开发商们的强烈抵制,最后,国务院不得不又发了一文,缓和这种情况。2003年应当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年头,那就是市场力量抗拒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变得尾大不掉。这是因为中国今天资源配置的方式大都转变为由市场来配置了。政府的调控已经变得力不从心,或不那么管用。
譬如,在2003年底,中央政府的工作会议上就不断放出风来,要控制钢铁、电解铝等产品的投资,但今年第一季度的数字出来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市场根本就不理睬政府的干预,钢铁投资同比增长了175%,水泥投资比去年第一季度增长了135%,电解铝的投资同比增长了大约一倍,这些行业仍然在顶风上。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的投资增长速度达到了43%,是1993年以来的最高速度。面对这种情况,中央政府所能做的只是将各家商业银行的央行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7%提高到7.5%,收紧银根。
即使这样,提高0.5个百分点的准备金率,也只不过收回1000多亿元的资金,这对于存款迅猛增长的银行来说,根本不起什么作用。银行资金仍然充足,虽然不良贷款率仍然居高不下,但只要有存款源源不断地涌进,不良贷款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由于是穷国,人力资源不值钱,招徕了大批国外企业涌进中国,从事低成本的制造业和加工业。廉价的劳动力又为中国经济增添了一把火。外资纷纷涌来,加上中国政府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内需外需一起上,这种势头怎么能使中国经济降温和减速?
刚才我已说了,中国经济的动力有两架发动机,一是低收入人口,二是想继续致富的富人。现在,又来了一部发动机,那就是外国的资本家和跨国公司。这批人也要在中国赚钱,也要利用中国廉价的资源。这样一来,就使中国的经济增长发动机又多了一个汽缸,马力更大。尽管2004年外资直接投资的步伐有所减慢,但每年四五百亿美元涌入中国的投资额今后几年不会改变。
在这几台发动机里,最值得的注意的是地方政府这台发动机。实际上在这些年中国经济最大的发动机是中国政府。政府不遗余力地倡导和追求GDP,才是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在中央政府的的带领下,地方政府更是不遗余力,近年来各地政府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搞得中国经济火上加热。去年秋我去广东东莞市,看见这个城市的东南区域正在大兴土木,建造的人民会堂其雄伟程度一点不亚于北京的人民大大会堂。
如此看,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已经达到四缸的程度,四架马车共同驱动,在这样一种情势下,中国经济不热才怪呢?要想使中国经济慢下来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特别2008年北京要举办奥运会,在2008年之前的这四五年里,中国经济前进的步伐不会减速。这是因为没有人愿意让它减速。
三、什么因素将使中国经济不得不放慢脚步?
我可以这么说,如果今天的中国人拥有当年美国人开发美洲大陆时那种条件,不出20年,中国的GNP完全可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地地道道的经济强国和大国。但尽管今天的中国人很勤奋,很能干,他们天赋的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却迫使他们不得不适可而止。面对一个匮乏的自然资源和越来越恶化的生态环境,中国经济可能在未来的哪一天,突然不得不放慢脚步。
2003年中国进口原油已经超过1亿吨,进口铁矿石1.5亿吨,铁矿石的进口可能在经过几年后,会减少下来。但石油只会增加,很难减少。这种情况导致中国经济不但对自身的能源资源产生了沉重的压力,对国际能源资源也开始产生压力。
至于说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国内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压力?我这里只用一个中央电视台2频道最近报道的最新数字便可以说明,那就是目前中国每年产出的GDP当中,有18%的GDP是通过透支生态环境和资源取得的。换句话说,这一部分GDP本来是不应该有的,是透支未来生存所需要的资源环境代价得来的。如果这一计算是科学的和准确的,那么当今的中国经济不仅不应该有10%的增长,反而还应当停止增长,负增长。也就是说,面对自己国家所拥有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中国人目前根本没有条件享受这种物质生活水平。特别是象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那样的奢侈生活。看看内蒙古和西部地区日益加剧的沙漠化和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看看遍及全国的水污染和水危机,看看越来越少的矿产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被打上了一个大问号:这种以牺牲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资源为代价的发展还能持续多久?中国人意识到自己面临的这种尖锐矛盾了吗?(原载《投资中国》)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各地都在大干快上,经济降温谈何容易
作者:仲大军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
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进入快车道,一是与外部世界的经济需求拉动有关,二是与内部市场需求增加有关。这导致近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达到了10%左右。针对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国内外出现许多不同看法。从商人和企业家的角度讲,他们希望自己能在这一波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多更大的收益,从政治家的角度讲,他们既希望经济增长带来社会活力,解决一些由贫困造成的社会问题,又要防止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的不稳定问题。鉴于稳健和平稳发展起见,中国政府近期采取了果断的经济调控措施。以江苏“铁本工程”下马为代表,政府调控的决心是很大的。那么,中国经济今后会呈现一种什么局面?是否能持续地将调控状态保持下去?下面做一简要的分析。
一、中国国内要求改变物质状况的需求是巨大的。
中国目前毕竟还是一个人均GDP仅有1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但中国是一个发展十分不均衡的国家,象上海和北京的人均GDP已经达到5000美元左右,而大多数的乡村地区的人均GDP只有300美元。按目前国内城乡收入1:6的差距衡量,城市富裕人口的人均GDP大约为2000美元,这部分人口约占13亿总人口的大约40%,另外60%的农村人口的人均GDP仅有大约300美元。
所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出现两个特征,一个是富裕起来的城镇人口由于奢侈消费和投机消费而拉动的经济增长动力,一个是城镇间和农村里那些低收入人口为摆脱贫困而导致的脱贫动力。这两架马车都在拼命地表现。
先说脱贫人口的奋斗表现,作为农民,他们要种好田,争取多打粮食和多产其他农作物提高收入,所以中国的农民是天然的勤劳的和能吃苦耐劳的,他们很少懒惰,他们不分昼夜地劳作,凡是有能增长收入的机会,他们都不会放过,他们的劳动时间是与发达国家的富裕人口无法比拟的,他们往往一个星期要工作70多个小时。譬如在西北部许多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当地的居民也要拼命地养羊、放牛,即使把草原和草场都啃食得沙漠化了,他们也不会罢休。
加上国家这些年里提倡的GDP至上,加上社会文化中一些不良的落后文化的影响,有些城乡人口即使在脱贫之后,仍然需要为一些社会舆论和虚荣破费。譬如,在一些农村里,家家户户都要攀比,一家盖了楼房,就要显得比其他人荣耀,其他家就要模仿。在农村的消费里,许多不是自然的需求和消费,而是攀比文化导致的经济活动和消费。
目前的中国大陆,在农村大约有2800万人口年收入低于600元,这批人口需求彻底的社会救助。在城镇里大约也有2000万的贫困人口需要社会救助。加上另外大约8亿人均GDP在500美元左右的城乡低收入人口,这批人口吃穿住行的脱贫要求是巨大的。对于他们来说,10%的经济增长率根本不算什么,这点微乎其微的增长对于他们的心理期望值相差十万八千里。如果能给他们机会,放手去干,去挖煤,去炼钢,去砍树,他们能使经济增长率达到50%,这都是正常的。如果能使他们在几年之内住上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使上煤气天然气,用上家电,开上汽车,不愁衣食,甚至还能银行里存上一笔抗拒风险的存款,他们愿意付出全身的力气,一年365天地不停劳作。
这就是当前大多数中国人的真实状况。对于那些已经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来说,让他们闲暇起来也不容易。勤俭和求富的心理驱使着他们永不停息地使自己手中的财富增值。浙江温州人手中有了闲钱,也就是剩余资本,他们并没让这笔钱躺在银行里睡大觉,而是征战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市场,组成温州购房团,在全国各大有升值价值的城市里炒卖房子。中国的房地产这几年里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价格连年大幅上涨?主要是有富裕的投机资金在里面加油鼓劲。这样就拉动了房地产业的增长需求。使中国这几年的钢材、水泥、木材等生产资料价格一路飙升。
在这样一个国家里,能让经济轻易降温吗?能让一部分人前进的脚步停下来吗?很难!这就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屡屡出现经济过热的基本原因。每次都要政府出面来控制和干预。在90年代,政府的干预还比较奏效,因为当时的中国经济还并未市场化,但在今天,当市场的力量已经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生了较大作用的情况下,即使是政府的力量,往往也难以抑制来自市场的强劲动力。尽管今年一季度以来,中央政府从舆论到具体措施都出台了一系列“降温”措施,但今后几年中国经济这列高速火车能否减慢速度,还值得怀疑。
二、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四台发动机
2003年的房地产行业是个例子,中央在年中下达了一个控制房地产领域信贷的文件,立即遭到开发商们的强烈抵制,最后,国务院不得不又发了一文,缓和这种情况。2003年应当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年头,那就是市场力量抗拒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变得尾大不掉。这是因为中国今天资源配置的方式大都转变为由市场来配置了。政府的调控已经变得力不从心,或不那么管用。
譬如,在2003年底,中央政府的工作会议上就不断放出风来,要控制钢铁、电解铝等产品的投资,但今年第一季度的数字出来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市场根本就不理睬政府的干预,钢铁投资同比增长了175%,水泥投资比去年第一季度增长了135%,电解铝的投资同比增长了大约一倍,这些行业仍然在顶风上。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的投资增长速度达到了43%,是1993年以来的最高速度。面对这种情况,中央政府所能做的只是将各家商业银行的央行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7%提高到7.5%,收紧银根。
即使这样,提高0.5个百分点的准备金率,也只不过收回1000多亿元的资金,这对于存款迅猛增长的银行来说,根本不起什么作用。银行资金仍然充足,虽然不良贷款率仍然居高不下,但只要有存款源源不断地涌进,不良贷款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由于是穷国,人力资源不值钱,招徕了大批国外企业涌进中国,从事低成本的制造业和加工业。廉价的劳动力又为中国经济增添了一把火。外资纷纷涌来,加上中国政府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内需外需一起上,这种势头怎么能使中国经济降温和减速?
刚才我已说了,中国经济的动力有两架发动机,一是低收入人口,二是想继续致富的富人。现在,又来了一部发动机,那就是外国的资本家和跨国公司。这批人也要在中国赚钱,也要利用中国廉价的资源。这样一来,就使中国的经济增长发动机又多了一个汽缸,马力更大。尽管2004年外资直接投资的步伐有所减慢,但每年四五百亿美元涌入中国的投资额今后几年不会改变。
在这几台发动机里,最值得的注意的是地方政府这台发动机。实际上在这些年中国经济最大的发动机是中国政府。政府不遗余力地倡导和追求GDP,才是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在中央政府的的带领下,地方政府更是不遗余力,近年来各地政府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搞得中国经济火上加热。去年秋我去广东东莞市,看见这个城市的东南区域正在大兴土木,建造的人民会堂其雄伟程度一点不亚于北京的人民大大会堂。
如此看,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已经达到四缸的程度,四架马车共同驱动,在这样一种情势下,中国经济不热才怪呢?要想使中国经济慢下来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特别2008年北京要举办奥运会,在2008年之前的这四五年里,中国经济前进的步伐不会减速。这是因为没有人愿意让它减速。
三、什么因素将使中国经济不得不放慢脚步?
我可以这么说,如果今天的中国人拥有当年美国人开发美洲大陆时那种条件,不出20年,中国的GNP完全可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地地道道的经济强国和大国。但尽管今天的中国人很勤奋,很能干,他们天赋的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却迫使他们不得不适可而止。面对一个匮乏的自然资源和越来越恶化的生态环境,中国经济可能在未来的哪一天,突然不得不放慢脚步。
2003年中国进口原油已经超过1亿吨,进口铁矿石1.5亿吨,铁矿石的进口可能在经过几年后,会减少下来。但石油只会增加,很难减少。这种情况导致中国经济不但对自身的能源资源产生了沉重的压力,对国际能源资源也开始产生压力。
至于说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国内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压力?我这里只用一个中央电视台2频道最近报道的最新数字便可以说明,那就是目前中国每年产出的GDP当中,有18%的GDP是通过透支生态环境和资源取得的。换句话说,这一部分GDP本来是不应该有的,是透支未来生存所需要的资源环境代价得来的。如果这一计算是科学的和准确的,那么当今的中国经济不仅不应该有10%的增长,反而还应当停止增长,负增长。也就是说,面对自己国家所拥有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中国人目前根本没有条件享受这种物质生活水平。特别是象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那样的奢侈生活。看看内蒙古和西部地区日益加剧的沙漠化和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看看遍及全国的水污染和水危机,看看越来越少的矿产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被打上了一个大问号:这种以牺牲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资源为代价的发展还能持续多久?中国人意识到自己面临的这种尖锐矛盾了吗?(原载《投资中国》)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