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第四章 十姓归唐 之 飞马天山路 (一)
郭孝恪,天可汗想起的是当年大战窦建德的智将,郭孝恪。
当年战胜窦建德之后,李世民有过这样一个评价,“郭孝恪谋擒建德之策,王长先龙门下米之功,皆出诸人之右也。”
李世民与窦建德之役是在一片反对声中揭开序幕的。王世充固守坚城洛阳,窦建德汹汹而来,唐军强弩之末、将疲兵惫,怎么看这个仗都打不得。偏偏李世民就要打,郭孝恪就是极少数的支持者之一。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也才有了天可汗这个不凡的评价。
现在朝廷经营东部天山,偏偏实力不济,每年征调一千多人驻防能有多强的战斗力?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军政全才,智勇之将。相比之下,乔师望的武略稍逊风骚。
果然,纵马西去的郭孝恪并没有让天可汗失望。
安西都督人选的更替并没有能够引起乙毗咄陆可汗的注意。作为西突厥硕果仅存大可汗,乙毗咄陆可汗有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继续西进,征服尚未臣服的西域各国。留下来对付朝廷的是乙毗咄陆可汗的两大重臣,阿史那贺鲁和屈利啜。
屈利啜控制天山南麓的焉耆等国,阿史那贺鲁控制天山北麓各部落。
阿史那贺鲁是乙毗咄陆可汗新任命的叶护,接替降唐的阿史那步真,建牙于多罗斯川(额尔齐斯河上游)。天山北麓的处月、处密、姑苏、歌逻禄等部落都在阿史那贺鲁的控制之下。郭孝恪上任的第一个对手就是这位阿史那贺鲁。
庭州的设立使朝廷的政治影响力延伸到了天山北麓,我们说政治影响力,那是因为此时的朝廷在西域并没有多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力,实打实的驻军。如果能够把朝廷挤出东部天山,那一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动议。
伊、庭、西三州,阿史那贺鲁选择先难后易,“十六年,西突厥遣兵寇西州”。对于这一战大部分史书里都记做“遣兵寇伊州”。
“寇伊州”显然并不合适,不合兵法。不可能绕过西州、庭州进攻伊州。这一段关于庭州的记载缺失,我们并不知道庭州的具体情况。没有消息也许就是好消息,否则,身为安西都督的郭孝恪一定会有所动作。退一万步说即使庭州已经沦陷,攻击伊州也不是一个说得过去的战法。占领了伊州又能奈西州的郭孝恪何?
直接攻取西州,端掉安西都督府,朝廷在天山东部的阵势顷刻就会瓦解。正是一劳永逸的战略节点;或者说齐头并进,从天山南、北两麓分别突击庭州和西州,让唐军在天山之间的谷地来回奔波,顾头顾不了腚。这个谋划是不是很险恶?
很遗憾与阿史那贺鲁对阵的已经换成了郭孝恪。
“自乌骨邀击,败之”。显然, 首先传来警讯的是天山北麓的庭州。乌骨道是从高昌穿过天山、通往天山北麓的数条山间谷道之一。“乌骨道,右道出高昌县界北乌骨山,向庭州四百里,足水草,峻险石路,为通人径,马行多损。”
据我判断,很可能这就是阿史那贺鲁对庭州的攻击。郭孝恪的突然出现,显然打乱了阿史那贺鲁的阵脚,“败之”。阿史那贺鲁也不恋战,夺路就走。既然有了准备了,那就不硬碰硬了,两军对阵斗的是心思。在攻击庭州的同时,阿史那贺鲁控制的处月、处密部落已经东进,抄了郭孝恪的后路。
“咄陆又遣处月、处密等围天山县,孝恪又击走之。”
天山县就在现在的托克逊附近。从乌骨道回师的郭孝恪正好歼敌城下。“孝恪乘胜进据处月俟斤所居之城,追奔及于也遏索山,斩首千余级,降其处密之众而归。”
这就是追亡逐北了。
据专家考证处月、处密的游牧地应该就在伊犁河的上游,现在的新源、特克斯、尼勒克这一带。“处月俟斤所居之城”以及遏索山也就在这附近。有专家把“处月俟斤所居之城”比对为塔里奇山南之阿里马城也未知确否。这对我们来说就太专业了,我们关心的是郭孝恪哪来这么大的能量。
增兵了?
这是不可能的。
满打满算随郭孝恪出征的也就轻骑两千,这就是战斗力。
西州一战打出了唐军的军威,估计四座皆惊。这对刚刚一统江山的乙毗咄陆可汗不折不扣是个坏消息。才臣服不久的西突厥各部也许又看到了曙光。乙毗咄陆可汗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蠢蠢欲动,私下串联,一股潜流把泥孰的余部激荡开来。地下河要变成地上河,那是需要条件的,压力。不经意之间,西征的乙毗咄陆可汗犯了一个小错误。
贪!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 第四章 十姓归唐 之 飞马天山路(二)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郭孝恪,天可汗想起的是当年大战窦建德的智将,郭孝恪。
当年战胜窦建德之后,李世民有过这样一个评价,“郭孝恪谋擒建德之策,王长先龙门下米之功,皆出诸人之右也。”
李世民与窦建德之役是在一片反对声中揭开序幕的。王世充固守坚城洛阳,窦建德汹汹而来,唐军强弩之末、将疲兵惫,怎么看这个仗都打不得。偏偏李世民就要打,郭孝恪就是极少数的支持者之一。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也才有了天可汗这个不凡的评价。
现在朝廷经营东部天山,偏偏实力不济,每年征调一千多人驻防能有多强的战斗力?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军政全才,智勇之将。相比之下,乔师望的武略稍逊风骚。
果然,纵马西去的郭孝恪并没有让天可汗失望。
安西都督人选的更替并没有能够引起乙毗咄陆可汗的注意。作为西突厥硕果仅存大可汗,乙毗咄陆可汗有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继续西进,征服尚未臣服的西域各国。留下来对付朝廷的是乙毗咄陆可汗的两大重臣,阿史那贺鲁和屈利啜。
屈利啜控制天山南麓的焉耆等国,阿史那贺鲁控制天山北麓各部落。
阿史那贺鲁是乙毗咄陆可汗新任命的叶护,接替降唐的阿史那步真,建牙于多罗斯川(额尔齐斯河上游)。天山北麓的处月、处密、姑苏、歌逻禄等部落都在阿史那贺鲁的控制之下。郭孝恪上任的第一个对手就是这位阿史那贺鲁。
庭州的设立使朝廷的政治影响力延伸到了天山北麓,我们说政治影响力,那是因为此时的朝廷在西域并没有多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力,实打实的驻军。如果能够把朝廷挤出东部天山,那一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动议。
伊、庭、西三州,阿史那贺鲁选择先难后易,“十六年,西突厥遣兵寇西州”。对于这一战大部分史书里都记做“遣兵寇伊州”。
“寇伊州”显然并不合适,不合兵法。不可能绕过西州、庭州进攻伊州。这一段关于庭州的记载缺失,我们并不知道庭州的具体情况。没有消息也许就是好消息,否则,身为安西都督的郭孝恪一定会有所动作。退一万步说即使庭州已经沦陷,攻击伊州也不是一个说得过去的战法。占领了伊州又能奈西州的郭孝恪何?
直接攻取西州,端掉安西都督府,朝廷在天山东部的阵势顷刻就会瓦解。正是一劳永逸的战略节点;或者说齐头并进,从天山南、北两麓分别突击庭州和西州,让唐军在天山之间的谷地来回奔波,顾头顾不了腚。这个谋划是不是很险恶?
很遗憾与阿史那贺鲁对阵的已经换成了郭孝恪。
“自乌骨邀击,败之”。显然, 首先传来警讯的是天山北麓的庭州。乌骨道是从高昌穿过天山、通往天山北麓的数条山间谷道之一。“乌骨道,右道出高昌县界北乌骨山,向庭州四百里,足水草,峻险石路,为通人径,马行多损。”
据我判断,很可能这就是阿史那贺鲁对庭州的攻击。郭孝恪的突然出现,显然打乱了阿史那贺鲁的阵脚,“败之”。阿史那贺鲁也不恋战,夺路就走。既然有了准备了,那就不硬碰硬了,两军对阵斗的是心思。在攻击庭州的同时,阿史那贺鲁控制的处月、处密部落已经东进,抄了郭孝恪的后路。
“咄陆又遣处月、处密等围天山县,孝恪又击走之。”
天山县就在现在的托克逊附近。从乌骨道回师的郭孝恪正好歼敌城下。“孝恪乘胜进据处月俟斤所居之城,追奔及于也遏索山,斩首千余级,降其处密之众而归。”
这就是追亡逐北了。
据专家考证处月、处密的游牧地应该就在伊犁河的上游,现在的新源、特克斯、尼勒克这一带。“处月俟斤所居之城”以及遏索山也就在这附近。有专家把“处月俟斤所居之城”比对为塔里奇山南之阿里马城也未知确否。这对我们来说就太专业了,我们关心的是郭孝恪哪来这么大的能量。
增兵了?
这是不可能的。
满打满算随郭孝恪出征的也就轻骑两千,这就是战斗力。
西州一战打出了唐军的军威,估计四座皆惊。这对刚刚一统江山的乙毗咄陆可汗不折不扣是个坏消息。才臣服不久的西突厥各部也许又看到了曙光。乙毗咄陆可汗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蠢蠢欲动,私下串联,一股潜流把泥孰的余部激荡开来。地下河要变成地上河,那是需要条件的,压力。不经意之间,西征的乙毗咄陆可汗犯了一个小错误。
贪!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 第四章 十姓归唐 之 飞马天山路(二)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