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都市记者专访:走进儿童保护组织CAS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儿童保护组织(Children’s Aid Society,以下简称CAS),对于大陆移民来说是一个需要了解的组织。移民到了加拿大,CAS的出现令一些华裔父母感到困惑。加上道听途说的一些案例,网络上有人谈CAS变色。甚至有人认为CAS是多管闲事,靠把孩子带走来维持该组织的生存,等于变相的绑架。还有人在网上表示,一些家庭悲剧的产生应该由CAS负责。这些过激的反应,可以说是对CAS不了解的一种表现。那么CAS到底在做什么,遇到CAS找上门应该如何应对,是抗争还是合作?

《加拿大都市报》记者两周来分别走访了皮尔区和多伦多CAS,希望从多方面了解到CAS的运作流程。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记者向多伦多CAS的公关部要求,希望有华裔员工接受访问,目的是基于相似的文化背景,对华裔案例可能会有更有指导意义。

多伦多CAS员工培训部经理江建丽15年前来自香港,她以前是学习中文专业的,移民后继续学习了社工专业。进入CAS之后长期在第一线从事保护儿童的工作,2000年成为保护小组主管,2006年开始做培训部经理,当本次采访结束之后她又将调任到义工管理部做经理。

CAS权力的确大

记者和江建丽谈到部分新移民表达的对CAS的恐惧心理,江建丽表示很理解,她说这种担心不单单是在华裔社区,其他主流社区和别的少数族裔都有类似的问题。因为CAS的权利的确很大,在一些人的眼中甚至太大。当CAS介入的时候,因为有法律和政府的规定,不像其他社区服务组织,你可以拒绝、不配合。 CAS一旦介入,有一种强制执行的味道,不是你说想甩掉就甩掉那么简单。

据江建丽介绍:加拿大政府和法律(《儿童和家庭服务法》)之所以赋予CAS这么大的权利,是因为儿童是最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群体,而且百年来的经验教训显示,确实有不少家长存在不同程度虐待、性侵孩子的现象。如何管教子女,不单是一种西方流行的文化,其他族裔也已经开始反思,这也就是CAS在世界很多国家存在的原因,她保护了很多不幸的儿童免受折磨,这不是加拿大自创的,她有效地保护了儿童获得适当照顾的权益。

CAS会尊重父母

江建丽表示:常见的需要保护的情形有:体罚孩子、性侵、精神虐待、疏于照顾、家长和孩子的沖突等。华裔家庭主要集中在体罚孩子、精神虐待、疏于照顾、家庭暴力、与孩子沖突等。

江建丽告诉记者:在加拿大孩子是备受关注和保护的,《儿童和家庭服务法》要求所有专业人士发现、怀疑有儿童需要保护必须马上报告CAS。因此无论是医生、老师、校车司机等,发现可疑情况都要报告给CAS,至于有没有发生过虐待儿童的行为,他们不需要调查核实,只需要及时报告。所以说,CAS接到报告的途径很多,他们处理的方法也是因家庭而异的,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而定。

江建丽说,如果情节严重的话会要求报告人暂时滞留保护该儿童,等待CAS人员在第一时间调查询问受害人。与此同时,工作人员会调查涉及人员受否有虐童歷史记录、警方纪录等。因此,她强调只要家长在体罚孩子时留下印记或者伤痕,就很容易被发现,这也是她在工作中常见的现象。虽然《刑法》第43款规定家长允许使用适当的体罚来教育孩子,而且在中国的传统生活中,大家都有回家被家长打,在学校被老师打,训练被教练打的经歷。但是在加拿大,无论在哪里都不用担心别人会打你,至少在法律上是不允许别人侵犯你的。但遗憾的是在很多华裔家庭中,家长们牢记那句俗话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还是习惯于打孩子。

江建丽指出,体罚不是一个最理想管教孩子的方法,CAS会尊重父母的意见。父母最了解孩子,但一旦孩子身体受到伤害,CAS一定会介入。当然介入之后也不是那么可怕,CAS目前的做法是希望和家长沟通,帮助家长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

江建丽说她经常会问家长“你打他有没有帮助解决问题?”,事实往往是越打越不听话。打孩子可能在那一刻有效果,长远看来孩子从家长的身上学到的是一种病态的处理问题方法和价值观。他会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又快又好,他长大后再去打自己的孩子,甚至打别人。

她建议,家长最好是平心静气,首先梳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把一切计划好,想好了再说,指出错误的后果。这个后果是在计划之中的,是他引起的,而不是家长一时沖动打孩子。要孩子自己对行为负责,而不是家长负责去打孩子。跟孩子反复讲自己的期望和做事的道理,久而久之会潜移默化。如果父母的心都不定,一会让孩子干这个一会干那个,孩子会无所适从。

就CAS运用权力的方法引起社会上不少争议和误解的问题,江建丽就此表示,安省CAS系统近十年来也在不断检讨自身的工作,努力改变自身体系和工作方法,以适应多元文化的现实。比如说对体罚孩子案件的处理,家长有表达他们意见的权力,他们的意见也应该被尊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决定权最终还是父母,CAS尽量帮助父母掌握教育的技巧,确保孩子身心的健康,而不是简单地带走。一般来说,9个家庭个案中只有1个孩子会被带走。

江建丽告诉记者,孩子需要提供保护的原因不只是家长打孩子,还有对孩子疏于照顾。比如随意把没有生活经验的孩子放在家里,自己外出工作或者办事,置其于危险之中。另外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打架。这种情况CAS也会认为孩子会有不安全感,在警察指控打人者的同时,CAS也会要求法庭令让施暴者暂时离开这个家。这一点对于华裔家庭来说,可能比较容易不当回事儿,误认为两口子吵架打架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另外,孩子到了叛逆期,家长和孩子沖突就成为新的矛盾。有华裔家长因不满孩子的言行,会赶孩子出去,相对于体罚来说,这种情况不是太多,但也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如何面对CAS介入?

江建丽表示,刚才提到CAS也在不断改善自身的服务,其中一个重大的转变就是在把孩子送到寄养家庭之前,尽量寻找、选择孩子的亲属代管,同时尽力帮助父母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让孩子早日回到原来的家里。

江建丽说,她希望读者对CAS的处理程序有一个了解,不至于惊慌失措,学会正确的处理态度和方法。比如说,事情发生后每一个案例都会由主管人员监督,不是某个个人可以操控和决定的。一般来说,CAS会和警方联合调查,但是侧重点不同。警方主要看是否有犯罪行为,CAS则注重家长是否未能保护好儿童。CAS 完成调查后,基于调查的结果作出安全评估,以此来决定是否带走孩子。

据江建丽介绍,安全评估是一个问题的答卷,其核心意思就是如果CAS人员离开后孩子是否安全。如果家长在警方和CAS人员面前为争辩而暴躁地尖叫,甚至仍旧歇斯底里、对孩子恶言恶语,他们很难相信孩子在那里是安全的。如果需要他们出手才能让家长安静下来,很难说服CAS人员相信家长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孩子基本上是要被带走的。这是一种北美文化,和政府官员讲话的时候需要如实回答问题,不能开玩笑或者耍诡计,更不能情绪过于激动。

所以,如果CAS决定带走孩子,不要在现场争辩,否则的话在场的警员就需要维持和平秩序。很多人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再怎么样也不会对孩子不利。江建丽认为,这是一种双重标准衡量的结果,你认为对孩子很好了,但是不符合当地的法律,还是需要改进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是带走那么简单,如果父母和 CAS有协议,同意按照计划整改,那么往往不用上法庭。如果态度粗暴,坚持自己没错,那就只有上法庭,让法官来判定怎么处理。

多伦多CAS几年来一直在推行一个亲朋照顾计划,希望以此来取代寄养家庭。她介绍说,不仅仅是亲属,甚至好的朋友也可以。她表示,华人传统上都有帮朋友暂时照顾孩子的做法,只不过不是太正规,没有合约而已。在CAS的案例中帮助照顾孩子要正规一些,只要家长可以找到合适的亲属、朋友愿意帮助照顾,经过 CAS人员的调查审定,符合条件的话一般会尊重家长的意见,不会坚持送到寄养家庭的,这是一个很大的改进。

江建丽说,按照规定,CAS每一宗孩子要被带走案件都要在5天之内上庭,所以家长不要着急。遇到CAS找上门带走孩子的情况,一般第5天会有上庭辩解的机会。因此千万不要当场和CAS工作人员和警察发生沖突,那样只会把事情搞得更糟糕。

解读儿童死亡的传闻

网上一些网友在激辩的时候,会以安省儿童倡权(Ontario's child advocate)专员艾尔曼 (Irwin Elman)向省议会提交的首份年度报告为例,该报告声称,2007年共有90名儿童死于安省儿童福利系统保护之下,其中16名死于事故,9人自杀身亡,4名在凶案中死去,8名死于自然原因,22例被列为死因不明,17例有待归类;14例与疾病有关。但根据多伦多星报2008年的一篇调查显示,这些死亡个案与CAS的介入并无直接关系。案例显示在CAS接手的时候,这些孩子已处于生命之火濒临熄灭之时,他们在 CAS的监护下,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江建丽在记者采访时也证实了这一点。她表示她经手的一起死亡个案就是一名婴儿,生下来就是残疾,完全靠各种生命辅助仪器才能勉强生存。她的父母都很疼爱这个小生命,但是都要上班,完全无法照顾她,就把她交给CAS。来的时候小生命就已经快不行了,最后还是死在CAS里,孩子的父母和CAS都深表惋惜,但是这类死亡也要记入CAS的死亡数字里,孤立地解读这些数字显然是一种误会。

孩子该谁抚养?

如果CAS要带走孩子,法庭将会怎样判呢?根据江建丽介绍,被带走孩子一旦没有亲属和朋友照顾,法庭又判定孩子一定要离开家,这就涉及到选择寄养家庭。这里有一个年龄划分的问题,她表示6岁以下的儿童,法庭一般在一年之内就会裁决孩子未来的永久安排,可能回到父母身边,可能被他人收养。有的家长改正得快,孩子1、2个月就回去的都有。因为CAS也希望孩子有一个稳定的家,孩子越小越容易接受其他家庭,其他家庭也容易接受小孩子。此外,6岁以下一般来说是父母单方面存在问题,小孩子不会怎样。因此改正起来比较简单,只要父母按照CAS的协议做了,家庭环境、教育措施得到改善,孩子很快就会回来。

另一种情况是6岁以上的孩子,他们多半与父母有比较深的感情,但是孩子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这时矛盾的根源往往来自双方,因此改正的时间相对要长一些。一般来说,法庭会在2年之内对孩子的去向作出裁决。

按照江建丽的介绍,这些孩子的出路有三种选择,一是返回原来的家;二是寻找领养人;三是亲属申请永久监管权(不是领养)。如果孩子很大,比如在12岁以上的话,领养人难以与孩子建立信任,但孩子又不能回家,他们会在寄养家庭里继续接受照顾,直到成年为止。

按照江建丽的分析,家长配合CAS是孩子能否回来很关键的一步。如果某人打孩子,CAS会要求他学习儿童管理技巧、愤怒控制,或者接受社工的家庭咨询服务;如果某人涉毒,CAS会要求他接受戒毒治疗和咨询服务。如果某人精神有问题,心理医生或者精神科医生会介入,提供治疗和咨询服务。如果家长尽可能地向 CAS提供自身在这些方面的进步,这样孩子就可以尽快回到身边。相反,当事人只想着如何打官司,事情反而会更糟,漫长的审理和判决可能会拖上几年。

华裔寄养家庭难求

多伦多星报记者Noor Javed在2008年10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由于经济不景气,多伦多CAS所需的寄宿家庭严重短缺。在1990年代开始保护儿童的案例勐增,对寄宿家庭的需求数量很大。

多伦多CAS寄宿家庭主管Marc MacDonald曾表示,经济下滑很多孩子的生存状况变得恶劣,对寄宿家庭的需求就相应增长,但是愿意成为寄宿家庭的人却在变得稀少。即便在经济繁荣时期,多伦多寄宿家庭收留孩子的数量在全省也仅仅是倒数第二,只有49%受保护的儿童生活在寄宿家庭中,其他的则生活在集体家庭、亲属家,青少年则是独立居住。这些寄宿家庭分布范围很广,有的甚至在Peterborough和 Niagara Region。

坊间也有很多关于寄养家庭的传闻,说寄养父母是为了孩子每天50元的补助,对孩子生活克扣,甚至二次虐待孩子。对此江建丽表示,CAS有专门的部门监管寄养家庭,每个寄养家庭都有员工取定期察看。安省也有一个“寄养家庭照顾儿童标准”,这是一个统一的模式,孩子的花费也有科学的计算。

江建丽指出,寄养家庭完全是义务的,政府没有补助,也不能从孩子的补助中克扣。这些人都是经过严格审核,具有爱心,愿意帮助保护儿童的人士。

因为现在找一个合适寄养家庭不容易,CAS尽量希望找和孩子相同族裔的寄养家庭,这样可以保护孩子的文化传承,也便于成长。但目前华裔寄养家庭很少,其他少数族裔也面临这一问题,所以她唿吁更多有爱心的华裔家庭可以加入寄养家庭的行列。

江建丽表示,华裔有互相帮助照顾孩子的传统。如果加以规范化,可以让受保护的儿童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生活,对孩子的成长和恢复有重大意义。她也答应安排记者对现有的华裔寄养家庭进行实地采访,以便让更多关心这一计划的人了解更多情况,也吸引更多热心的华裔人士参与其中,共同帮助新移民融入和适应加拿大的文化。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茶话 / 社会 / 都市记者专访:走进儿童保护组织CAS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儿童保护组织(Children’s Aid Society,以下简称CAS),对于大陆移民来说是一个需要了解的组织。移民到了加拿大,CAS的出现令一些华裔父母感到困惑。加上道听途说的一些案例,网络上有人谈CAS变色。甚至有人认为CAS是多管闲事,靠把孩子带走来维持该组织的生存,等于变相的绑架。还有人在网上表示,一些家庭悲剧的产生应该由CAS负责。这些过激的反应,可以说是对CAS不了解的一种表现。那么CAS到底在做什么,遇到CAS找上门应该如何应对,是抗争还是合作?

    《加拿大都市报》记者两周来分别走访了皮尔区和多伦多CAS,希望从多方面了解到CAS的运作流程。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记者向多伦多CAS的公关部要求,希望有华裔员工接受访问,目的是基于相似的文化背景,对华裔案例可能会有更有指导意义。

    多伦多CAS员工培训部经理江建丽15年前来自香港,她以前是学习中文专业的,移民后继续学习了社工专业。进入CAS之后长期在第一线从事保护儿童的工作,2000年成为保护小组主管,2006年开始做培训部经理,当本次采访结束之后她又将调任到义工管理部做经理。

    CAS权力的确大

    记者和江建丽谈到部分新移民表达的对CAS的恐惧心理,江建丽表示很理解,她说这种担心不单单是在华裔社区,其他主流社区和别的少数族裔都有类似的问题。因为CAS的权利的确很大,在一些人的眼中甚至太大。当CAS介入的时候,因为有法律和政府的规定,不像其他社区服务组织,你可以拒绝、不配合。 CAS一旦介入,有一种强制执行的味道,不是你说想甩掉就甩掉那么简单。

    据江建丽介绍:加拿大政府和法律(《儿童和家庭服务法》)之所以赋予CAS这么大的权利,是因为儿童是最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群体,而且百年来的经验教训显示,确实有不少家长存在不同程度虐待、性侵孩子的现象。如何管教子女,不单是一种西方流行的文化,其他族裔也已经开始反思,这也就是CAS在世界很多国家存在的原因,她保护了很多不幸的儿童免受折磨,这不是加拿大自创的,她有效地保护了儿童获得适当照顾的权益。

    CAS会尊重父母

    江建丽表示:常见的需要保护的情形有:体罚孩子、性侵、精神虐待、疏于照顾、家长和孩子的沖突等。华裔家庭主要集中在体罚孩子、精神虐待、疏于照顾、家庭暴力、与孩子沖突等。

    江建丽告诉记者:在加拿大孩子是备受关注和保护的,《儿童和家庭服务法》要求所有专业人士发现、怀疑有儿童需要保护必须马上报告CAS。因此无论是医生、老师、校车司机等,发现可疑情况都要报告给CAS,至于有没有发生过虐待儿童的行为,他们不需要调查核实,只需要及时报告。所以说,CAS接到报告的途径很多,他们处理的方法也是因家庭而异的,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而定。

    江建丽说,如果情节严重的话会要求报告人暂时滞留保护该儿童,等待CAS人员在第一时间调查询问受害人。与此同时,工作人员会调查涉及人员受否有虐童歷史记录、警方纪录等。因此,她强调只要家长在体罚孩子时留下印记或者伤痕,就很容易被发现,这也是她在工作中常见的现象。虽然《刑法》第43款规定家长允许使用适当的体罚来教育孩子,而且在中国的传统生活中,大家都有回家被家长打,在学校被老师打,训练被教练打的经歷。但是在加拿大,无论在哪里都不用担心别人会打你,至少在法律上是不允许别人侵犯你的。但遗憾的是在很多华裔家庭中,家长们牢记那句俗话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还是习惯于打孩子。

    江建丽指出,体罚不是一个最理想管教孩子的方法,CAS会尊重父母的意见。父母最了解孩子,但一旦孩子身体受到伤害,CAS一定会介入。当然介入之后也不是那么可怕,CAS目前的做法是希望和家长沟通,帮助家长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

    江建丽说她经常会问家长“你打他有没有帮助解决问题?”,事实往往是越打越不听话。打孩子可能在那一刻有效果,长远看来孩子从家长的身上学到的是一种病态的处理问题方法和价值观。他会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又快又好,他长大后再去打自己的孩子,甚至打别人。

    她建议,家长最好是平心静气,首先梳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把一切计划好,想好了再说,指出错误的后果。这个后果是在计划之中的,是他引起的,而不是家长一时沖动打孩子。要孩子自己对行为负责,而不是家长负责去打孩子。跟孩子反复讲自己的期望和做事的道理,久而久之会潜移默化。如果父母的心都不定,一会让孩子干这个一会干那个,孩子会无所适从。

    就CAS运用权力的方法引起社会上不少争议和误解的问题,江建丽就此表示,安省CAS系统近十年来也在不断检讨自身的工作,努力改变自身体系和工作方法,以适应多元文化的现实。比如说对体罚孩子案件的处理,家长有表达他们意见的权力,他们的意见也应该被尊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决定权最终还是父母,CAS尽量帮助父母掌握教育的技巧,确保孩子身心的健康,而不是简单地带走。一般来说,9个家庭个案中只有1个孩子会被带走。

    江建丽告诉记者,孩子需要提供保护的原因不只是家长打孩子,还有对孩子疏于照顾。比如随意把没有生活经验的孩子放在家里,自己外出工作或者办事,置其于危险之中。另外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打架。这种情况CAS也会认为孩子会有不安全感,在警察指控打人者的同时,CAS也会要求法庭令让施暴者暂时离开这个家。这一点对于华裔家庭来说,可能比较容易不当回事儿,误认为两口子吵架打架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另外,孩子到了叛逆期,家长和孩子沖突就成为新的矛盾。有华裔家长因不满孩子的言行,会赶孩子出去,相对于体罚来说,这种情况不是太多,但也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如何面对CAS介入?

    江建丽表示,刚才提到CAS也在不断改善自身的服务,其中一个重大的转变就是在把孩子送到寄养家庭之前,尽量寻找、选择孩子的亲属代管,同时尽力帮助父母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让孩子早日回到原来的家里。

    江建丽说,她希望读者对CAS的处理程序有一个了解,不至于惊慌失措,学会正确的处理态度和方法。比如说,事情发生后每一个案例都会由主管人员监督,不是某个个人可以操控和决定的。一般来说,CAS会和警方联合调查,但是侧重点不同。警方主要看是否有犯罪行为,CAS则注重家长是否未能保护好儿童。CAS 完成调查后,基于调查的结果作出安全评估,以此来决定是否带走孩子。

    据江建丽介绍,安全评估是一个问题的答卷,其核心意思就是如果CAS人员离开后孩子是否安全。如果家长在警方和CAS人员面前为争辩而暴躁地尖叫,甚至仍旧歇斯底里、对孩子恶言恶语,他们很难相信孩子在那里是安全的。如果需要他们出手才能让家长安静下来,很难说服CAS人员相信家长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孩子基本上是要被带走的。这是一种北美文化,和政府官员讲话的时候需要如实回答问题,不能开玩笑或者耍诡计,更不能情绪过于激动。

    所以,如果CAS决定带走孩子,不要在现场争辩,否则的话在场的警员就需要维持和平秩序。很多人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再怎么样也不会对孩子不利。江建丽认为,这是一种双重标准衡量的结果,你认为对孩子很好了,但是不符合当地的法律,还是需要改进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是带走那么简单,如果父母和 CAS有协议,同意按照计划整改,那么往往不用上法庭。如果态度粗暴,坚持自己没错,那就只有上法庭,让法官来判定怎么处理。

    多伦多CAS几年来一直在推行一个亲朋照顾计划,希望以此来取代寄养家庭。她介绍说,不仅仅是亲属,甚至好的朋友也可以。她表示,华人传统上都有帮朋友暂时照顾孩子的做法,只不过不是太正规,没有合约而已。在CAS的案例中帮助照顾孩子要正规一些,只要家长可以找到合适的亲属、朋友愿意帮助照顾,经过 CAS人员的调查审定,符合条件的话一般会尊重家长的意见,不会坚持送到寄养家庭的,这是一个很大的改进。

    江建丽说,按照规定,CAS每一宗孩子要被带走案件都要在5天之内上庭,所以家长不要着急。遇到CAS找上门带走孩子的情况,一般第5天会有上庭辩解的机会。因此千万不要当场和CAS工作人员和警察发生沖突,那样只会把事情搞得更糟糕。

    解读儿童死亡的传闻

    网上一些网友在激辩的时候,会以安省儿童倡权(Ontario's child advocate)专员艾尔曼 (Irwin Elman)向省议会提交的首份年度报告为例,该报告声称,2007年共有90名儿童死于安省儿童福利系统保护之下,其中16名死于事故,9人自杀身亡,4名在凶案中死去,8名死于自然原因,22例被列为死因不明,17例有待归类;14例与疾病有关。但根据多伦多星报2008年的一篇调查显示,这些死亡个案与CAS的介入并无直接关系。案例显示在CAS接手的时候,这些孩子已处于生命之火濒临熄灭之时,他们在 CAS的监护下,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江建丽在记者采访时也证实了这一点。她表示她经手的一起死亡个案就是一名婴儿,生下来就是残疾,完全靠各种生命辅助仪器才能勉强生存。她的父母都很疼爱这个小生命,但是都要上班,完全无法照顾她,就把她交给CAS。来的时候小生命就已经快不行了,最后还是死在CAS里,孩子的父母和CAS都深表惋惜,但是这类死亡也要记入CAS的死亡数字里,孤立地解读这些数字显然是一种误会。

    孩子该谁抚养?

    如果CAS要带走孩子,法庭将会怎样判呢?根据江建丽介绍,被带走孩子一旦没有亲属和朋友照顾,法庭又判定孩子一定要离开家,这就涉及到选择寄养家庭。这里有一个年龄划分的问题,她表示6岁以下的儿童,法庭一般在一年之内就会裁决孩子未来的永久安排,可能回到父母身边,可能被他人收养。有的家长改正得快,孩子1、2个月就回去的都有。因为CAS也希望孩子有一个稳定的家,孩子越小越容易接受其他家庭,其他家庭也容易接受小孩子。此外,6岁以下一般来说是父母单方面存在问题,小孩子不会怎样。因此改正起来比较简单,只要父母按照CAS的协议做了,家庭环境、教育措施得到改善,孩子很快就会回来。

    另一种情况是6岁以上的孩子,他们多半与父母有比较深的感情,但是孩子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这时矛盾的根源往往来自双方,因此改正的时间相对要长一些。一般来说,法庭会在2年之内对孩子的去向作出裁决。

    按照江建丽的介绍,这些孩子的出路有三种选择,一是返回原来的家;二是寻找领养人;三是亲属申请永久监管权(不是领养)。如果孩子很大,比如在12岁以上的话,领养人难以与孩子建立信任,但孩子又不能回家,他们会在寄养家庭里继续接受照顾,直到成年为止。

    按照江建丽的分析,家长配合CAS是孩子能否回来很关键的一步。如果某人打孩子,CAS会要求他学习儿童管理技巧、愤怒控制,或者接受社工的家庭咨询服务;如果某人涉毒,CAS会要求他接受戒毒治疗和咨询服务。如果某人精神有问题,心理医生或者精神科医生会介入,提供治疗和咨询服务。如果家长尽可能地向 CAS提供自身在这些方面的进步,这样孩子就可以尽快回到身边。相反,当事人只想着如何打官司,事情反而会更糟,漫长的审理和判决可能会拖上几年。

    华裔寄养家庭难求

    多伦多星报记者Noor Javed在2008年10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由于经济不景气,多伦多CAS所需的寄宿家庭严重短缺。在1990年代开始保护儿童的案例勐增,对寄宿家庭的需求数量很大。

    多伦多CAS寄宿家庭主管Marc MacDonald曾表示,经济下滑很多孩子的生存状况变得恶劣,对寄宿家庭的需求就相应增长,但是愿意成为寄宿家庭的人却在变得稀少。即便在经济繁荣时期,多伦多寄宿家庭收留孩子的数量在全省也仅仅是倒数第二,只有49%受保护的儿童生活在寄宿家庭中,其他的则生活在集体家庭、亲属家,青少年则是独立居住。这些寄宿家庭分布范围很广,有的甚至在Peterborough和 Niagara Region。

    坊间也有很多关于寄养家庭的传闻,说寄养父母是为了孩子每天50元的补助,对孩子生活克扣,甚至二次虐待孩子。对此江建丽表示,CAS有专门的部门监管寄养家庭,每个寄养家庭都有员工取定期察看。安省也有一个“寄养家庭照顾儿童标准”,这是一个统一的模式,孩子的花费也有科学的计算。

    江建丽指出,寄养家庭完全是义务的,政府没有补助,也不能从孩子的补助中克扣。这些人都是经过严格审核,具有爱心,愿意帮助保护儿童的人士。

    因为现在找一个合适寄养家庭不容易,CAS尽量希望找和孩子相同族裔的寄养家庭,这样可以保护孩子的文化传承,也便于成长。但目前华裔寄养家庭很少,其他少数族裔也面临这一问题,所以她唿吁更多有爱心的华裔家庭可以加入寄养家庭的行列。

    江建丽表示,华裔有互相帮助照顾孩子的传统。如果加以规范化,可以让受保护的儿童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生活,对孩子的成长和恢复有重大意义。她也答应安排记者对现有的华裔寄养家庭进行实地采访,以便让更多关心这一计划的人了解更多情况,也吸引更多热心的华裔人士参与其中,共同帮助新移民融入和适应加拿大的文化。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一条条看看楼下关于CAS的指责啊!CAS律师利用保护儿童私隐法来绑架媒体,迫使媒体息声,导致CAS的许多已经发生的错误行为和丑闻不能在社会上正常传播。很抽象哟!绑架,迫使,扣两帽子,真凭实据呢?
      • 视而不见是你的特长。
    • 再看这个,寄养家庭每个小孩每月能得1000刀,收3-4个就月收3-4千。恩!有啥不对吗?一个月1000块钱养一个孩子,费用合理啊!一个月才给我1000块钱让我养一孩子,责任大还落对方父母埋怨,反正我不养!你想养可以去CAS报名去!
      • I feel terribly sorry for you, from bottom of my heart.
    • 再看这一条啊!CAS专门针对单身母亲下手,因为单身母亲一般经济拮据,无钱反击。还是很抽象的指责嘛,有没有专业点的统计数据支持这一论点的?
      • LOL, CAS的五毛党,I fule you. CAS兽与天齐~~~~
    • 给出的录像缺乏权威性,然后底下一大堆虚哗哗瞎咋呼的指责。就如同我们的影子同学,我反复询问到底CAS对她做了什么?得出的答案是,因为我不爽,所以反正我就是看CAS不顺眼。你怎么着?
      • 影子为什么对CAS有意见,她已经说得很清楚,绝对不是因为她不爽,不过你反正是视而不见,完全没必要再多说。越纠缠只能越显示你的无知和偏激。
        • 她说得很清楚?她自己都说自己说的不清楚,你居然觉得她说得很清楚?请你把她说得很清楚的部分贴过来,谢谢!
          • 不用谢。你可以自己去读原贴,我贴了你一样选择不看,我不会浪费时间。你愿意继续在这里展示你的无知和偏激,请便。我当笑话看。
            • 原贴我读了很多遍,一句一句摘出来请教影子。结果没发现任何客观根据,无一例外的都是主观上的不爽。连影子自己都承认,CAS没有做的无理的地方!你可以自己去读读影子的回复!
          • 有没有可能是你的是非观和其他人不一样?你举个例子说一下CAS如果什么样你会认为是错的?
            • 他现在纯粹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的对的,根本不是认真讨论问题。不要浪费力气了。抬杠谁不会啊,懒得理他而已。
      • ”江建丽指出,寄养家庭完全是义务的,政府没有补助,也不能从孩子的补助中克扣。这些人都是经过严格审核,具有爱心,愿意帮助保护儿童的人士。“ 真的不给钱? 这个江建丽有可信度吗?张口就骗!"严格审核"? 为什么有孩子被寄养父母性侵虐待?
        • 能问个问题吗?不吵架啊!你收到过CAS给你的钱吗?
          • 省政府网站明确写着“The rates paid to foster parents depend on the type of care being provided.‘ 你是想说省政府欺骗? 你最好做做功课再去CAS上班。
            • 没有我只是想搞清事实而已。我觉得你与其妖魔化CAS,不如申请去做个有爱心的foster family。实际行动一下!
              • 没觉得你是想搞清事实。你就像做试验,先想着结果是5,然后试验很多次都不是5,但是最后一次是5,你就说,看,我对了,果然是5。
                • hahaha,如果不是5就"shame on you"
      • 录像缺乏权威性?这个绝对是你信口开河
      • 这不是录像,这是纪录片。是多伦多Ryerson University顶住CAS恐吓威胁,坚持完成的研究。CAS怎么不去告大学诽谤啊?里面人都是真名实姓。
        • 对不起,你给出的信息来源是个blakout.ca的私人网站,不是公众媒体,所以我只能认为是录像!
      • CAS是把问题父母的小孩给自愿的寄居家庭抚养,这是很合理的,有些人对寄居家庭横加指责,不但是不分青红皂白,而且是别有用心。
    • 《儿童和家庭服务法》规定,如果老师医生等怀疑有儿童需要保护,必须马上报告CAS。老师报告CAS,是公民守法常识。结果被华人骂成不负责任、无良。道德观居然能如此倒悬?
      • 你的帖子我很少看,不过感觉你很爱抬杠
        • 网上牛二从不认输
    • 你转发的文章比你的发言有了太多的理智和逻辑。再次说明了影子妈妈做得很好,她所做的就是文中建议的,虽然她心里有疑问,委屈和情绪,但处理事件过程中冷静,得体又积极,保护了自己的孩子。要说CAS的处理过程,
      影子提到过被要求签合约,如果是有专门意图和CAS合作教育自家孩子的合约,这就很让人怀疑这其中引导和暗示性了。这合约如果是还没有调查结果就拿出来,为啥正常人家要签这合约,就因为没经调查的一个举报?如果有了结果还拿出来,更可气了,已经又了医生证明孩子没有问题,有了调查家庭没问题,这不是无中生有,浪费纳税人钱财吗?

      影子对工作人员的态度和能力有质疑,也很对啊。她是当事人,真切有体会和感受,她的感受不对,你的才对?CAS是拿政府饷,代表政府,他们的职责要服务好大众的吧,多听意见,积极改进就该是应有的态度。
      • 嗯,这种协议跟上门推销煤气一模一样。
      • 所以,我说影子对CAS的主要指责就是让她心里很不爽,不对吗?当事人的感受也好,委屈抱怨也好,两个字概括:不爽,难道概括的不够精辟?
        • 以后你家孩子被BULLY了,也别去跟学校抱怨,贴到龙坛上,大家也别声讨那个bully。他孩子就是心里很不爽而已。
    • 这个记者没有提前做好作业。通篇都是“江建丽介绍”、“江建丽说”之类,完全没有记者对关键问题的提问。没有涉及到人们为什么对CAS感到恐惧的问题。